2015-10-01*

《垓下歌》與《大風歌》賞析和對比

無情未必真豪傑,不是詩人亦吟詩
  
  ——《垓下歌》與《大風歌》之比較
  
  垓下歌 大風歌
  
  項羽 劉邦
  
  力拔山兮氣蓋世, 大風起兮雲飛揚,
  
  時不利兮騅不逝。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騅不逝兮可奈何,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虞兮虞兮奈若何?
  
  秦朝統治被推翻後,劉邦項羽為爭奪皇權又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最終項羽戰敗,自刎身亡,劉邦取勝,建立漢朝。然而他們並不以詩文著名,二人的《垓下歌》和《大風歌》卻流傳於世。它們雖同為楚歌體抒情短歌,但一是慷慨悲歌,一為雄豪絕唱;一是寫打江山者得江山之瞬間心胸,一是寫蓋世英雄之壯烈扼腕。真可謂各有千秋,不同凡響。
  
  一、一是困於垓下,一是班師回朝。
  
  西楚霸王項羽是一位豪氣蓋世、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秦末風雲變幻、群雄並起的大環境下,他以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突起於壟畝之中,沒有任何憑借,很快就摧毀了暴秦的政權,於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號稱西楚霸王。楚漢相爭,開始時項羽節節勝利。後來由於項羽驕傲自滿,剛愎自用,導致其戰略上連續失誤,而劉邦則逐漸轉敗為勝。最後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兵少糧盡,自知敗局已定。夜飲帳中,麵對美人虞姬,寶馬烏騅,乃慷慨悲歌。唱出了氣蓋一世的英雄豪傑窮途末路的悲慨。《垓下歌》這首詩從項羽口中唱出,使人感到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英雄末路的無奈溢於言表。
  
  劉邦有雄才大略,然而取得天下,並非是因為他本人武藝超群,謀略過人。實際上,劉邦他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部隊的協同作戰。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部隊聯合起來反對劉邦,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想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當時淮南王英布叛亂,劉邦親自率軍征討,英布敗逃,劉邦命其部將乘勝追擊,自己則班師回朝。歸途中,他停留在自己的故鄉沛縣,在沛宮擺下筵席,與家鄉父老縱情歡歌,酒酣劉邦擊築起舞,慷慨悲歌。《大風歌》劉邦唱得躊躇滿誌,抒發了他的政治抱負。
  
  二、一是英雄氣短,一是躊躇滿誌。
  
  《垓下歌》和《大風歌》都是短歌,都是英雄的心聲,都是曆史轉換中重要人物的重要瞬間的重要情懷,均是因事生情,因情放歌,無意為詩而成絕唱者。
  
  《垓下歌》動情地抒寫了一個曾經讓曆史也為之驚歎的慷慨悲壯英雄的悲哀,令人動容兼動情。四麵楚歌中,項王在驚訝之餘心生悲涼之感,夜起,在帳中飲酒,品味人生的蒼涼,悲憤之情在胸中激蕩,於是吟唱了流傳千古的《垓下歌》,項王淚流滿麵,虞姬在一旁輕聲相和,左右大臣聞聽此曲,皆低頭啜泣,不敢抬頭看見項王的痛苦表情,這是英雄的無奈。兵敗烏江,沒有一絲的奴顏婢膝;麵臨絕境,沒有半點的屈膝求饒,而是慷慨悲歌。他寧願死,也不願回去見江東父老,其死得實為壯烈!更動人心魄的是鐵漢的柔情,他和虞姬的愛情在最後的關頭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愛,蕩氣回腸!這就是項羽,他對江東父老有情,對虞美人有情,連對那馬也有情。
  
  劉邦的《大風歌》,是一位開 國君主的勝者之歌,它氣勢磅礴,雄渾動人。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誌。吟唱《大風歌》,表現出了自己奪得天下難以抑製的喜悅心情,對人生經曆的一種思考,也是麵對這個龐大的漢帝國如何發展的一種躊躇與興奮。
  
  三、一是慷慨悲歌,一是剛毅雄健。
  
  《垓下歌》與《大風歌》,雖一為英雄末路的悲歌,一為開國雄主的絕唱,一為情調低沉,一為情調高亢,卻能一樣感染讀者,傳唱千古。
  
  《垓下歌》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可它憤恨直抒,毫不掩飾,因此痛快淋漓,故詩中運用了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的頂真手法,虞兮虞兮的反複修辭,形成一唱三歎的語調,從而造成一種令人為之感歎唏噓的效果,具有強烈的悲劇氣氛,極富藝術感染力。
  
  《大風歌》一詩寫事抒情融於一爐,風格剛毅雄健、壯誌淩雲。這首詩寫得氣勢軒昂,筆力雄健。全詩僅三句,首句起興,展現群雄相爭中的風雲變幻,後兩句抒發了自己平定天下,開創大漢基業的喜悅心情,表達了渴望鞏固統治、維護政權的迫切願望,將開國君主的胸襟、奮力向上的大風的意蘊相交融,構成了一首旋律高昂、節奏明快、風格獨異的短歌。
  
  《大風歌》與《垓下歌》同體裁,同時代,都是英雄的心聲。《垓下歌》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可謂慷慨悲歌;而《大風歌》躊躇滿誌、心憂天下,可謂豪邁歡歌。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