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8*

讀道德經有感

  讀道德經有感

  《道德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係,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是啟發我們看問題的思考方式。所以,道德經不會使人變得更聰明,但可以開發你的大智慧。佛家講聰明於塵境發,究竟愚癡;智慧自本心生,終歸正覺

  研究道德經其實並不難。隻是研究《道德經》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學術研究常識,那就是對研究對象的從大類到小類的定性化分解和結構研究——分類、歸類。

  比如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物種,那麽他們首先會根據這個物種的體貌、習性、飲食等明顯的大特征將它與其它物種進行比較,從而將此物種歸入某種大的類別,然後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類別裏麵一層一層的歸入更小的類別裏麵去,並最終實現對這個新物種的全麵了解。

  然而,《道德經》的研究者們往往習慣了儒家橫向思考問題為主的簡單邏輯方式,而不能按照整體邏輯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問題。所以才導致了你前麵提到的對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文本解讀。

  初讀道德經給我一種神秘的氣氛,自古以來道德經就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部聖典對它的解讀和爭議也一直未停止過。()曾經有人說過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我卻認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零一個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這是道德經最簡單的一句,也是最複雜的一句。究竟什麽是道,沒有人能真正的說清楚,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道。有人認為道是指天道,也有人認為道是指道德,沒有人能真正的說清楚,也沒有誰能真正的用證據說服誰,有的隻是人們自己對於道的理解罷了。

  很多人都記得一句話叫做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句道教絕世武功九陰真經的總綱。其實不然,這句話確實出自道家經典但卻並非是九陰真經而是道德經。也是因為對這句話感興趣所以在初讀道德經的時候更是花了一番功夫去了解……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寫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注釋上認為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隻有有道之人。而我在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上則有不同的看法。天,人應該是按照對比參考的,天道自然的變化是已多餘的部分來補充不足的地方以示公平無私,則人之道則應該集中自己的優勢長處,揚長補短,人沒有天那永恒的生命來做到所有的公平,也沒有那麽多的精力來讓自己變得完美無缺,正所謂人無完人,貪多嚼則不爛,人之道最重要的還是取舍和揚長避短。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心中也有一個道;每個人心中也有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道法自然,當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的適合,當你跟隨別人的道路無路可走的時候,那麽勇敢大膽地走自己的路吧,別人的人生軌道也並不一定適合你,集合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的朝著自己的道路前進也許成功並不遙遠……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讀道德經有感

    讀道德經有感 《道德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係,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是啟發我...

  • 讀道德經的讀後感

    讀道德經的讀後感(一)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