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5*

讀道德經的讀後感

  讀道德經的讀後感(一)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恒)。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麵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製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麵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麵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麵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誌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在《道德經》第七篇裏舉了一個例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曆史發展的高度,片麵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隻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讀道德經的讀後感(二)

  老子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這幾句話大致的意思就是教導我們:摒棄聖賢、智者的虛名,百姓就會獲得百倍的好處;拋棄假仁假義的噱頭,才能使人們重拾孝慈;禁止投機取巧,就不會有盜賊產生。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個道理放在傳授玉雕技術上,應該可以理解為:我們為人師者,如果不讓學員投機取巧,偷工減料,盡可能的引導他們,紮紮實實的打好基礎,就能防止假玉雕藝術愛好者出現,行業也就不會有那麽多假大師。記得享有玉雕教父美譽的倪偉濱大師也曾這樣教導我:工藝工藝,先工後藝,工都沒做好之前,藝怎麽表現?此話的道理與老子的絕巧棄利的道理是相通的,不同的是角度和高度。

  將中國古代哲學代表者道家思想融入玉雕藝術是我們尚善齋的努力方向,所以,我們近幾年的作品題材有極大部分來源於讀道德經的感悟,在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和有著幾千年發展曆史的玉雕藝術麵前我們還很稚嫩,但我們渴望學習,我們奮力追求,誠望廣大中國古代哲學愛好者、廣大藝術愛好者能對我們尚善齋作品多提批評意見。


讀道德經的讀後感(三)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麵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麵。靜心:靜安人生坐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讀道德經有感

    讀道德經有感 《道德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係,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是啟發我...

  • 讀道德經的讀後感

    讀道德經的讀後感(一)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