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窮查理寶典》經典摘錄

凡事往簡單處想,往認真處行。
  
  查理認為未雨綢繆、富有耐心、律己嚴厲和不偏不倚是最基本的指導原則。不管周圍的人怎麽想,不管自己的情緒有什麽波動,他永不背離這些原則,盡管許多人都認為做人要懂得隨機應變。這些原則若是得到堅定不移的遵守,便能產生最著名的芒格特征之一:不要非常頻繁地進行買賣。和巴菲特相同,芒格認為,隻要幾次決定便能造就成功的投資生涯。所以當查理喜歡一家企業的時候,他會下非常大的賭注,而且通常會長時間地持有該企業的股票。查理稱之為坐等投資法,並點明這種方法的好處:你付給交易員的費用更少,聽到的廢話也更少,如果這種方法生效,稅務係統每年會給你1%—3%的額外回報。在他看來,隻要購買三家公司的股票就足夠了。所以呢,查理願意將大比例的資金投給個別受關注的機會。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裏什麽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查理一般會先注意應該避免什麽,也就是說,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麽事情,然後才會考慮接下來要采取的行動。我隻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麽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裏啦。這是查理很喜歡的一句妙語。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生意場上,查理避開了棋盤上那些無益的部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有利可圖的區域,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如果你把自己訓練得更加客觀,擁有更多學科的知識,那麽你在考慮事情的時候,就能夠超越那些比你聰明得多的人,我覺得這是很好玩的。再說了,那樣還能賺到很多錢,我本人就是個活生生的證據。
  
  對待那些財務報告和它們的會計工作,查理總是持中西部特有的懷疑態度。它們至多是正確地計算企業真實價值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查理認為,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是該企業的護城河,是保護企業免遭入侵的無形溝壕。優秀的公司擁有很深的護城河,這些護城河不斷加寬,為公司提供長久的保護。持有這種獨特觀點的查理謹慎地權衡那些長期圍困大多數公司的競爭性毀滅力量。芒格和巴菲特極其關注這個問題:在漫長的經商生涯中,他們了解到,有時是很痛苦地了解到,能夠曆經數代而不衰的企業非常少。因此,他們努力識別而且隻購買那些有很大機會擊敗這些圍攻力量的企業。
  
  巴菲特:那麽,讓我們來把護城河、保持它的寬度和保持它不被跨越作為一個偉大企業的首要標準。我們告訴我們的經理,我們想要護城河每年變寬。那並不意味著今年的利潤將會比去年的多,因為有時候這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護城河每年都變寬,企業的經營將會非常好。當我們看到的是一條很狹窄的護城河——那就太危險了。我們不知道如何評估那種情況,因此,我們就不考慮它了。我們認為我們所有的生意——或者大部分生意——都有挖得很深的護城河。
  
  (購買)股價公道的偉大企業比(購買)股價超低的普通企業好。
  
  《槍炮、病菌與鋼鐵》《自私的基因》《冰河世紀》和《達爾文的盲點》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關注前麵提到的競爭性毀滅問題,研究為什麽有些事物能夠適應環境,存活下來,甚至在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占據統治地位。當這個主題被應用於投資選擇時,芒格偏愛的企業就出現了:有些是通過消滅競爭對手而達到繁榮的企業(就像《自私的基因》裏麵描繪的),有些是通過合作而興旺的企業(《達爾文的盲點》)。
  
  不斷地挑戰和主動地修正你最愛的觀念
  
  正視現實,即使你並不喜歡它——尤其當你不喜歡它的時候
  
  芒格投資哲學的文章極其關注買什麽而極少關注何時賣的原因。芒格親自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下麵這段話很好地概述了高度集中專注的芒格學派的投資哲學:我們偏向於把大量的錢投放在我們不用再另外作決策的地方。如果你因為一樣東西的價值被低估而購買了它,那麽當它的價格上漲到你預期的水平時,你就必須考慮把它賣掉。那很難。但是,如果你能購買幾個偉大的公司,那麽你就可以安坐下來啦。那是很好的事情。
  
  我們賺錢,靠的是記住淺顯的,而不是掌握深奧的。我們從來不去試圖成為非常聰明的人,而是持續地試圖別變成蠢貨,久而久之,我們這種人便能獲得非常大的優勢。
  
  巴菲特:你千萬要學會如何校準他的答案。如果你問查理某個項目,他說不,那麽我們會用所有的錢來投資它。如果他說這是我聽過的最愚蠢的事情,那麽我們就會適當地做一點投資。如果你能夠校準他的答案,你就能獲得很多智慧。
  
  我想說說怎樣才能培養那種毫不焦躁地持有股票的性情。光靠性格是不行的。你需要在很長很長的時間內擁有大量的求知欲望。你必須有濃厚的興趣去弄明白正在發生的事情背後的原因。如果你能夠長期保持這種心態,你關注現實的能力將會逐漸得到提高。如果你沒有這種心態,那麽即使你有很高的智商,也注定會失敗。
  
  我們的投資風格有一個名稱——集中投資,這意味著我們投資的公司有10 家,而不是100 家或者400家。
  
  我們的遊戲是,當好項目出現時,我們必須能夠認出來,因為好項目並不會經常出現。機會隻眷顧有準備的人。
  
  好的投資項目很難得,所以要把錢集中投在少數幾個項目上,這在我看來是很好的主意。投資界有98%的人並不這麽想。而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那麽做的,這給我們——也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處。
  
  我們的投資規矩是等待好球的出現。
  
  Beta係數、現代組合投資理論等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沒什麽道理。我們想要做到的是,用低廉的價格,甚至是合理的價格,來購買那些擁有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
  
  如果你把我們15個最好的決策剔除,我們的業績將會非常平庸。你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行動,而是極大的耐心。你必須堅持原則,等到機會來臨,你就用力去抓住它們。
  
  如果你因為一樣東西的價值被低估而購買了它,那麽當它的價格上漲到你預期的水平時,你就必須考慮把它賣掉。那很難。但是,如果你能購買幾個偉大的公司,那麽你就可以安坐下來啦。那是很好的事情。
  
  我們偏向於把大量的錢投在我們不用再另作決策的地方。
  
  如果我是你,我就會買些很小的股票,尋找一些罕見的錯誤定價的機會,但這類機會的確是很少。
  
  如果你沒有不停地學習,其他人將會超過你。
  
  如果你確有能力,你就會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邊界在哪裏。沒有邊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稱之為能力。(如果你問自己是否過了能力圈的範圍,)那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答案。
  
  巴菲特:查理和我不知道我們的資本成本。商學院有教,但我們持懷疑態度。我們隻是用我們擁有的資本盡量去做最聰明的事情而已。我們會拿一切跟其他選擇作比較。我從來沒覺得那個資本成本的計算對我來說有什麽意義。查理,你呢?我也不覺得。如果你拿起最好的經濟學教材,那是曼昆寫的,他說人們作出決定的依據是機會成本——也就是說,真正重要的是否有其他選擇。我們決策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其他人卻不這麽認為——甚至還有人提出了股本成本的說法。這些人真是腦子壞掉了。
  
  (未來的市場回報率)如果股市未來的回報率能夠達到15%,那肯定是因為一種強大的倫勃朗效應。這不是什麽好事。看看日本以前的情況就知道了。當年日本股市的市盈率高達50 到60 倍。這導致了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不過我認為日本的情況比較特殊。我的猜測是,美國不會出現極端的倫勃朗化現象,今後的回報率將會是6%。
  
  總的來說,我認為美國投資者應該調低他們的預期。人們不是有點蠢,而是非常蠢。沒有人願意說出這一點。
  
  如果共同基金的監事是獨立的,那麽我就是俄羅斯波爾修芭蕾舞團的首席男明星。
  
  我認為,你每次看到EBITDA(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這個詞匯,你都應該用狗屁利潤來代替它。
  
  也許沒有人像我們這樣,但我們對金融風險特別敏感。當金融機構想努力表現時,我們就會感到緊張。
  
  我們尤其害怕那些大量舉債的金融機構。如果他們開始說起風險管理有多麽好,我們就會很緊張。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隻用幾種。大多數人都隻養成一個學科——比如說經濟學——的思維模型,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麽說的:在手裏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笨方法。遇到不同的公司,你需要檢查不同的因素,應用不同的思維模型。
  
  電腦帶來的危險非常多。人們計算得太多,思考得太少。
  
  如果你在生活中惟一的成功就是通過買股票發財,那麽這是一種失敗的生活。生活不僅僅是精明地積累財富。
  
  生活和生意上的大多數成功來自於你知道應該避免哪些事情:過早死亡、糟糕的婚姻等等。避免染上艾滋病、在路口和火車搶道以及吸毒。培養良好的心理習慣。避免邪惡之人,尤其是那些性感誘人的異性。如果因為你的特立獨行而在周圍人中不受歡迎……那你就隨他們去吧。
  
  滿足於你已經擁有的: 這裏是一句你的投資顧問可能會反對的真話:如果你已經相當富裕,而別人的財富增長速度比你更快,比如說,在投資高風險的股票上賺了錢,那又怎樣呢?!總是會有人的財富增長速度比你快。這並不可悲。
  
  索羅斯無法忍受其他人從科技產業賺錢而自己沒有賺到,他虧得一塌糊塗。我們根本就不在意(別人在科技產業賺了錢)。
  
  關注別人賺錢(比你)更快的想法是一種致命的罪行。妒忌真的是一種愚蠢的罪行,因為它是僅有的一種你不可能得到任何樂趣的罪行。它隻會讓你痛苦不堪,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樂趣。你為什麽要妒忌呢?
  
  每天起床的時候,爭取變得比你從前更聰明一點。認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務。慢慢地,你會有所進步,但這種進步不一定很快。但你這樣能夠為快速進步打好基礎……每天慢慢向前挪一點。到最後——如果你足夠長壽的話——大多數人得到了他們應得的東西。
  
  當然,自我表揚起到的積極作用一般來說比別人的表揚要大。實際上,今天在這裏為你們演講的人可能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如果你把葡萄幹和大便攪在一起,你得到的仍然是大便。(這是他在將互聯網與科技給社會帶來的好處和這些行業的股票投機的惡果進行對比時所說的話。)
  
  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雅各比說。他知道事物的本質決定了許多難題隻有在逆向思考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決。
  
  達爾文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主要是因為他的工作方式;這種方式有悖於所有我列出的痛苦法則,而且還特別強調逆向思考:他總是致力於尋求證據來否定他已有的理論,無論他對這種理論有多麽珍惜,無論這種理論是多麽得之不易。與之相反,大多數人早年取得成就,然後就越來越拒絕新的、證偽性的信息,目的是讓他們最初的結論能夠保持完整。他們變成了菲利普·威利所評論的那類人:他們固步自封,滿足於已有的知識,永遠不會去了解新的事物。
  
  如果你們認為客觀態度無足輕重,那麽你們不但忽略了來自達爾文的訓誨,也忽略了來自愛因斯坦的教導。愛因斯坦說他那些成功的理論來自好奇、專注、毅力和自省。他所說的自省,就是不停地試驗與推翻他自己深愛的想法。
  
  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是什麽?嗯,第一條規則是,如果你們隻是記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麽你們無法真正地理解任何東西。如果這些事物不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係,你們就無法把它們派上用場。你們必須在頭腦中擁有一些思維模型。你們必須依靠這些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
  
  如果你告訴人們事情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原因,他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說的話,就會更加重視你說的話,也會更傾向於聽從你說的話。就算他們不理解你的理由,他們也會更傾向於聽你的話。
  
  讓我們來簡單地看看哪些模型和技巧構成了每個人必須擁有的基礎知識,有了這樣的基礎知識之後,他們才能夠精通某項專門的藝術,比如說選股票。
  
  首先要掌握的是數學。很明顯,你必須能夠處理數字和數量問題,也就是基本的數學問題。
  
  第二種可靠的思維模型來自生物學/生理學,因為我們大家畢竟在基因構造方麵都是相同的。
  
  接下來當然就是心理學啦,它更加複雜。但如果你想擁有任何普世的智慧,心理學是太過重要了。原因在於,人類的感知器官有時候會短路。大腦的神經線路並非總是暢通無阻的,也不擁有無窮多的線路。所以那些懂得如何利用這種缺點、讓大腦以某種錯誤方式運轉的人能夠使你看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接下來我們要談到的是另外一種不那麽可靠的人類智慧——微觀經濟學。我發現把自由的市場經濟——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場經濟——當做某種生態係統是很有用的思維方式。跟生態係統的情況一樣,有狹窄專長的人能夠在某些狹窄領域中做得特別好。動物在合適生長的地方能夠繁衍,同樣地,那些在商業世界中專注於某個領域——並且由於專注而變得非常優秀——的人,往往能夠得到他們無法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良好經濟回報。微觀經濟學的偉大意義在於讓人能夠辨別什麽時候技術將會幫助你,什麽時候它將會摧毀你。
  
  人類的頭腦既是宇宙的光榮,也是宇宙的恥辱。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我已經養成了使用一種雙軌分析的習慣。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製了涉及的利益?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會自動形成哪些潛意識因素——這些潛意識因素總的來講有用但(在具體情況下)卻又常常失靈?
  
  規模優勢理論的本質是,你生產的商品越多,你就能更好地生產這種商品。那是個巨大的優勢。它跟商業的成敗有很大的關係。
  
  大公司並非總是贏家……企業變大之後,就會出現官僚機構的作風。
  
  所以連鎖店在采購上有巨大的優勢。此外還有一套完善的製度,規定每個人應該做些什麽。所以連鎖店可以成為很棒的企業。
  
  每個人都有他的能力圈。要擴大那個能力圈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我不得不靠當音樂家來謀生……假設音樂是衡量文明的標準,那麽我不知道必須把標準降到多低,我才能夠有演出的機會。所以你們必須弄清楚你們有什麽本領。如果你們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而你們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麽你們注定會一敗塗地。
  
  你們當中有些人也許會有機會在新興的高科技領域——英特爾、微軟等公司——衝浪。雖然我們自認為對該行業並不精通,完全不去碰它,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們去做的話是不理智的行為。
  
  如何挑選股票
  
  第一個問題是:股市的本質是什麽?這個問題把你們引到我從法學院畢業之後很久才流行起來——甚至是肆虐橫行——的有效市場理論。
  
  股市真的如此有效,乃至沒有人能打敗它嗎?很明顯,有效市場理論大體上是正確的——市場確實十分有效,很難有哪個選股人能夠光靠聰明和勤奮而獲得比市場的平均回報率高出很多的收益。確實,平均的結果必定是中等的結果。從定義上來說,沒有人能夠打敗市場。正如我常常說的,生活的鐵律就是,隻有20%的人能夠取得比其他80%的人優秀的成績。所以答案是:市場既是部分有效的,也是部分低效的。
  
  聰明人在發現這樣的機會之後會狠狠地下注。他們碰到好機會就下重注,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就是這麽簡單。
  
  成為贏家的方法是工作、工作、工作、再工作,並期待能夠看準幾次機會。
  
  然而在投資管理界,幾乎沒有人這麽做。我們是這麽做的——我說的我們是巴菲特和芒格。其他人也有這麽做的。但大多數人頭腦裏麵有許多瘋狂的想法。他們不是等待可以全力出擊的良機,而是認為隻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或者聘請更多商學院的學生,就能夠在商場上戰無不勝。在我看來,這種想法完全是神經病。
  
  所以如果能夠像彩池投注的贏家那樣思考,你們將能夠得到非常出色的投資結果。股市就像一場充滿胡話和瘋狂的賭博,偶爾會有定錯價格的良機。你們可能沒有聰明到一輩子能找出1000 次機會的程度。當你們遇到好機會,就全力出擊。就是這麽簡單。
  
  在我看來很明顯的是,贏家下注時必定是非常有選擇的。我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我不知道為什麽許多人到現在還不懂。
  
  決定行為的是決策者的激勵機製,這是人之常情。所以製定正確的激勵機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教訓。
  
  在股票市場上,有些鐵路公司飽受更優秀的競爭對手和強硬的工會折磨,它們的股價可能是賬麵價值的三分之一。與之相反,IBM 在市場火爆時的股價可能是賬麵價值的六倍。所以這就像彩池投注係統。任何白癡都明白IBM 這個企業的前景比鐵路公司要好得多。但如果你把價格考慮在內,那麽誰都很難講清楚買哪隻股票才是最好的選擇了。所以說股市非常像彩池投注係統,它是很難被打敗的。
  
  我們起初是格拉漢姆的信徒,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慢慢地,我們培養起了更好的眼光。我們發現,有的股票雖然價格是其賬麵價值的兩三倍,但仍然是非常便宜的,因為該公司的市場地位隱含著成長慣性,它的某個管理人員可能非常優秀,或者整個管理體係非常出色等等。
  
  順便說一聲,伯克希爾·哈撒韋數千億美元資產的大部分來自這些更為優質的企業。最早的兩三億美元的資產是我們用蓋格探測器四處搜索賺來的,但絕大多數錢來自那些偉大的企業。
  
  大多數投資經理的情況是,客戶都要求他們懂得許許多多的事情。而在伯克希爾·哈撒韋,沒有任何客戶能夠解雇我們,所以我們不需要討好客戶。我們認為,如果發現了一次定錯價格的賭注,而且非常有把握會贏,那麽就應該狠狠地下注,所以我們的投資沒那麽分散。我認為我們的方法比一般投資經理好得多得多。
  
  道理就這麽簡單,即便非常聰明的人,在如此激烈競爭的世界裏,在與其他聰明而勤奮的人競爭時,也隻能得到少數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好好把握少數幾個看準的機會比永遠假裝什麽都懂好得多。如果從一開始就做一些可行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一些不可行的事情,你成功的幾率要大得多。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長遠來看,股票的回報率很難比發行該股票的企業的年均利潤高很多。如果某家企業40年來的資本回報率是6%,你在這40年間持有它的股票,那麽你得到的回報率不會跟6%有太大的差別——即使你最早購買時該股票的價格比其賬麵價值低很多。相反地,如果一家企業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的資本回報率是18%,那麽即使你當時花了很大的價錢去買它的股票,你最終得到的回報也將會非常可觀。
  
  所以竅門就在於買進那些優質企業。這也就買進了你可以設想其慣性成長效應的規模優勢。
  
  你們要怎樣買入這些偉大公司的股票呢?有一種方法是及早發現它們——在它們規模很小的時候就買進它們的股票。例如,在山姆·沃爾頓第一次公開募股的時候買進沃爾瑪。許多人都努力想要這麽做。這種方法非常有誘惑性。如果我是年輕人,我也會這麽做的。對於那些初出茅廬的人來說,要是配以自律,投資有發展潛力的小公司是一種非常聰明的辦法。隻不過我沒那麽做過而已。
  
  理想的情況是——我們遇到過很多這種情況——你買入的偉大企業正好有一位偉大的管理者,因為管理人員很重要。然而一般來說,把賭注押在企業的質量上比押在管理人員的素質上更為妥當。換句話說,如果你們必須作選擇的話,要把賭注押在企業的發展前景上,而不是押在管理者的智慧上。
  
  過度地追求僐少納稅額是企業犯下大錯的常見原因之一。
  
  我活了這麽久,見識過許多企業所犯的錯誤,我認為過度地追求僐少納稅額是企業犯下大錯的常見原因之一。我見過許多人因為太想避稅而犯下可怕的錯誤。
  
  對於個人而言,做到長期持有幾家偉大公司的股票而什麽都不用做的地步有許多巨大的優勢:你付給交易員的費用更少,聽到的廢話也更少,如果這種方法生效,稅務係統每年會給你1%到3%的額外回報。
  
  這種投資哲學危險嗎?是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有風險。由於投資偉大的公司能夠賺錢的道理太過明顯,所以它有時被做過頭了。所以風險是存在的。沒有什麽順理成章和輕而易舉的事。但如果你們能夠找到某個價格公道的偉大公司的股票,買進它,然後坐下來,這種方法將會非常非常有效——尤其是對個人投資者而言。
  
  在成長股票模式中,有這樣一個子模式:在你們的一生當中,你們能夠找到少數幾家企業,它們的管理者僅通過提高價格就能極大地提升利潤——然而他們還沒有這麽做。所以他們擁有尚未利用的提價能力。人們不用動腦筋也知道這是好股票。
  
  你會發現一些定價過低的賺錢機會。確有人不會把商品價格定到市場能夠輕易接受的高位。你們要是發現這樣的情況,那就像在馬路上看到錢一樣——前提是你們有勇氣相信自己的判斷。
  
  我認為少數人——為數極少的投資經理——能夠創造附加值。但我認為光靠聰明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我認為你們還必須接受一點訓練,一旦瞄準機會就傾囊出擊——如果你們想要盡力為客戶提供高於市場平均回報率的長期收益的話。
  
  讓人們拋棄最近大獲成功的做法是有悖人類本能的。但這往往是個好主意。僐少欲望,而不是為了滿足欲望而增加風險也同樣是個好主意。
  
  長久以來,我相信有某種方法——它是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比絕大多數人所用的方法都有效。正如我在南加大商學院說過的,你們需要的是在頭腦裏形成一個由各種思維模型構成的框架。然後將你們的實際經驗和間接經驗(通過閱讀等手段得來的經驗)懸掛在這個強大的思維模型架上。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讓你們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加深對現實的認知。
  
  如果你們想要成為好的思想家,就必須養成跳出法定界限的思維習慣。
  
  人類發明了一種東西,以便彌補我們天生不擅長處理數字的缺陷,這種東西叫做圖表。
  
  如果你們年輕時深受意識形態影響,然後開始傳播這種意識形態,那麽你們無異於將你們的大腦禁錮在一種非常不幸的模式之中。因此,除了要利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之外,我還想補充的是,你們應該警惕嚴重的意識形態偏見。
  
  實際上,隻要看看心理否認就夠了。大約在基督出生之前三個世紀,德摩斯梯尼(注:古希臘偉大的演說家)就說過:一個人想要什麽,就會相信什麽。嗯,德摩斯梯尼是對的。
  
  那些厚厚的心理學教材居然沒有談到妒忌?!居然沒有談到簡單的心理否認?居然沒有談到激勵機製引起的偏見?!心理學教材也沒有給予多因素組合效應足夠的重視。以前我提醒過你們,當兩三種因素產生合力時,會造成lollapalooza 效應。
  
  聰明人怎麽會犯錯呢?答案是他們沒有做我正要讓你們去做的事情——掌握所有主要的心理學模型,把它們當做檢查清單,用來審視各種複雜係統的結果。但這些心理學教授認為他們聰明到不需要檢查清單。可他們其實沒那麽聰明。幾乎沒有人那麽聰明。或者換句話說,可能沒有人那麽聰明。
  
  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隻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
  
  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裏,我們對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
  
  我們總是尋找某些我們看準了的、覺得有利可圖的東西。我們看準的依據有時候來自心理學,更多時候來自其他學科。並且我們看準的次數很少——每年可能隻有一兩次。我們並沒有一套萬試萬靈、可以用來判斷所有投資決策的方法。我們使用的是一種與此完全不同的方法。
  
  我們隻是尋找那些不用動腦筋也知道能賺錢的機會。正如巴菲特和我經常說的,我們跨不過七英尺高的欄。我們尋找的是那些一英尺高的、對麵有豐厚回報的欄。所以我們成功的訣竅是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而不是去解決難題。
  
  你們的投資決策靠的是統計分析和眼光嗎?
  
  當我們作出一項決策的時候,我們當然認為我們的眼光不錯。有時候我們確實是因為統計分析才看好某個投資項目。不過,再說一遍,我們隻發現了幾個這樣的機會。
  
  光有好機會是不夠的,它們必須處在我們能看明白的領域,所以得在我們能看明白的領域出現定錯價的機會。這種機會不會經常出現。
  
  但它不需要經常出現,如果你們等待好機會,並有勇氣和力量在它出現的時候好好把握,你們需要多少個呢?以伯克希爾·哈撒韋最成功的10個投資項目為例。我們就算不投資其他項目,也會非常富裕——那些錢兩輩子都花不完。
  
  所以,再說一次,我們並沒有一套萬試萬靈、可以用來判斷所有投資決策的方法。如果有,那就荒唐了。我隻是給你們一種用來審視現實、以便獲取少數可以作出理性反應的機會的方法而已。
  
  如果你們用這種方法去從事競爭很激烈的活動,比如說挑選股票,那麽你們將會遇到許多出色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即使擁有這種方法,得到的機會也很少。幸運的是,那麽少的機會也足夠了。
  
  我非常幸運,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
  
  生活之所以如此,是為了讓你們能夠處理錯誤。那些破產的人的通病是無法正確地處理心理否認。你們對某樣東西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對它傾注了心血和金錢。你們投入的越多,一貫性原理就越會促使你們想:現在它必須成功。如果我再投入一點,它就會成功。
  
  這時候,剝奪性超級反映綜合症也會出現:如果不再投入一點,你們就要前功盡棄啦。人們就是這樣破產的——因為他們不懂停下來反思,然後說:我可以放棄這個,從頭再來。我不會執迷不悟下去——那樣的話我會破產的。
  
  我比較喜歡獨立自主,用自己的錢去(投資)賭博。我常常想,反正我了解的比客戶還要多,我幹嘛要替他辦事呢?所以部分原因是我比較自大,部分原因是我想要能夠讓我獨立自主的資源。還有就是,我的客戶大多數都很好,但有一兩個我不是很喜歡。此外我還喜歡資本家的獨立性。我的性格向來有好賭的一麵。我喜歡算清楚事情,喜歡下賭注。所以我就順其自然了。
  
  格拉漢姆雖然很了不起,但是他特別喜歡預測整體市場的走勢。與之相反,沃倫和我總是認為市場是不可知的。
  
  優秀的文學作品需要讀者略加思索才能理解。如果你動腦筋才懂得某個道理,你就會更好地記住它。
  
  在大多數情況下,要說服一個人,從這個人的利益出發是最有效的。
  
  我想你必須接受這個世界——它就是這麽複雜。愛因斯坦曾經很好地總結過這一點:一切應該盡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我向來認為做人要低調謙虛,所以我要追求的是:(1)向比我優秀的人學習幾種有用的思維方法,幫助我自己避免犯一些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容易犯的大錯;(2)將這些思維方法傳授給少數幾個由於已經差不多了解了我說的內容而能夠輕鬆地向我學習的人。這兩個小小的目標我算是完成得很好了,所以看到世人如此不智,倒也沒什麽好抱怨的。我把用來對付失望的最佳方法稱為猶太人的方法:那就是幽默。
  
  第歐根尼(Diogenes)說過:從來不得罪人的哲學家有什麽用呢?
  
  我們老得太快,聰明得太遲。
  
  我的劍留給能揮舞它的人。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窮查理寶典》經典摘錄

    凡事往簡單處想,往認真處行。 查理認為未雨綢繆、富有耐心、律己嚴厲和不偏不倚是最基本的指導原則。不管...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