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抗災勵誌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在線觀看 ,影評及觀後感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在線觀看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簡介:

 勵誌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由陳力執導,王藝禪、孫維民、牛犇 、何偉、陳創領銜主演,河北影視集團、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影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躍進為背景,講述了周恩來到革命老區調研四個晝夜的故事。
  
  1961年,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黨中央領導人身體力行,組織調查組或親自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1961年5月3日,周恩來總理一行來到伯延鎮時,新中國正麵臨旱災和饑荒,伯延沿路的枯樹便是無聲的證明。然而,從公社主任到老鄉們,沒有人願意告訴總理饑餓的實情,大家隻有一個樸素的想法——不給國家添麻煩。
  
  一次座談會,社員黑壓壓擠了一大屋。開始大家不敢說話,周恩來笑著指指身後牆上的畫像(當時普遍張貼七位中央常委的畫像):我叫周恩來,就是牆上的那個人。你們看像不像?這次我來是想聽大家的心裏話,有話隻管說,說錯了也不要緊。蹲在總理身邊悶頭吸煙的村民張二廷在總理問到他時,頭一個跳起身放炮:要說食堂好,全是假話。食堂吃不飽。還愣衝衝來了一句:你要是糊弄我們,總理,再過兩三年,你也會餓死的。周恩來聞言猛然一震,沉凝片刻,眼裏噙滿淚水:還是我這個總理沒當好,我先道歉,對不起大家。四天四夜裏,周總理走訪了幾十戶農民家庭,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走訪調研考察中,了解了真實情況,伯延由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取消集體食堂的人民公社。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影評
深刻表現曆史滄桑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章柏青認為,影片尖銳地表現了曆史滄桑,雖然沒有出現餓死人這些場麵,但從氣氛上觀眾能夠體會到當時民眾的苦難。總理到食堂吃麵時候,連碗都沒有了——我當時念初中的時候,有的地方是炒菜的鍋都沒有了——觀眾通過這些細節就能夠體會到那個時代的特征。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路海波通過一個細節進一步指出影片還原曆史的能力:總理去張二廷家,四個孩子卻在炕上睡覺。三年困難時期時,因為沒有東西吃,父母經常讓孩子在炕上睡覺,睡著就沒有饑餓感,還能保存體力。

刻畫總理對人民的似水柔情

李準說,孫維民把周恩來演得非常好,走進了人物的感覺和狀態,臉上的憂患感、對老百姓發自肺腑的同情、叫郭鳳林時的眼神、吃連弟奶做的拽麵、囑咐秘書把棺材錢給送回去的細節等,非常到位。我們看到了周總理的胸懷和擔當。他想得最多的是老區農民克服困難,他遇到問題首先向老區人民道歉,他把很多不是直接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通過一些小事細節,刻畫周總理的形象。

關照當下民眾心理訴求

中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高爾純指出,《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雖然是曆史題材,但它的參照係始終是現實生活,是用曆史來關照現實:周恩來到伯延公社調研的基礎就是要聽真話,但時隔半個世紀,這仍然是中國社會的一大問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說,影片具有一定的當下性,因為真相也是當下中國民眾一個特別大的心理訴求,大家希望了解真相,希望高層能夠了解真相。影片中的周恩來可能就是我們現在大眾另外一種心理投射,這個人物體現了當下社會民眾強烈的心理訴求。
  
  作為第一部麵對在和平時期餓死3700萬人的大饑荒曆史的電影,本身已經是個突破。
  
  當然,闡述曆史事實,仍然偏離了本來麵目。
  
  從大的情節上講,隻陳述了自然災害、蘇聯撕毀合同等,拒絕表現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事實,甚至沒有達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認識水平,沒有表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大躍進、反右傾在經濟上打斷了糾正左傾錯誤的進程等才是災難的主因。 更何況,是自然災害還是農業氣象統計上的正常年景,蘇聯單方麵撕毀合同隻是工業和軍事專家合同對農業生產是否有致命影響等,曆史早有公論。
  
  在小的情節上,涉及到領導人不沾肉星星是保健醫生要求以及改吃西餐等,也已經有曆史披露。不適宜再拿出來作為延續個人崇拜的史料
  
  作為影片本身來看,除去情節上的硬傷,過於追求偉光正和煽情的表現,反而使影片失分過多。比1992版《周恩來》的水平相差甚遠。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最真實的三年自然災害
  
  三年自然災害可以說是中國人心頭揮之不去、不堪回首的一段曆史記憶。那麽在這一重大曆史事件中,我們的百姓、幹部、國家領導人都有怎樣的表現,他們都進行了哪些思考和掙紮……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就是這樣一部關於三年自然災害的電影作品;需要指出的是:這部電影又是是我國第一部全景展示那段曆史的電影作品。
  
  首先,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應該說,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我們對於那段曆史的認知,大都來自於父輩的講述以及網絡。就本人來說,每逢過年父母在包餃子的時候都要用看起來有些絮叨的方式回憶一下那段 低指標,瓜菜代的曆史。而本人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發現電影中展示的很多情節竟然和父母的講述一模一樣:光禿禿的的樹枝、加了樹葉或野菜的稀糊糊、吃了以後解不出大便的雜合麵窩頭、餓的浮腫而穿不下鞋子的村民、站在全村最高處隻能看到大隊食堂冒出的炊煙……這些影像無疑比口頭講述更能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感同身受。
  
  其次,人物形象的鮮明而非臉譜化。周恩來總理是電影的主角,而本人一向認為影視作品展示偉人的偉大,似乎並不是難度太大的事情。但周恩來總理是偉人,同時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不懂、不擅長的地方。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周總理幫村民栽紅薯秧,他不懂得紅薯秧要斜著放進坑兒裏,也不懂得用土埋好後是不能用腳踩的……當他被女村民糾正後,臉上也難免露出一絲尷尬。這一情節給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偉人尷尬是什麽樣子的?作為偉人他普通人的一麵是什麽樣子的?周恩來總理的扮演者孫維民以精湛的演技為我們展示了這一點兒。
  
  另外,影片另一主角:村委會主任郭鳳林在影片大部分情境中都是一種極力掩蓋事實真相的麵目。按說這應該是一個至少不能算太正麵的人物形象。讓我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猜想:他其實是一個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不顧村民死活的壞官。但是,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發現,他也曾經參加過兒童團,也曾經差點被日本鬼子的刺刀刺死,他不是一個貪生怕死的自私鬼。他之所以隱瞞真相也是為了不給國家添麻煩。這一非臉譜化的處理,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在當時那段曆史中,作為基層幹部真實而複雜心態。
  
  其三,這部電影呼應了主流思潮。十八大曾經說過 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那麽為什麽不走老路?如果我們看了這部電影就會明白,我們中國人曾經經曆了怎樣的挫折和反複、曾經經曆了怎樣的痛苦、曾經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才確定了今天的發展道路從而獲得了今天的物質生活水平。
  
  其四,這部電影事實上回應了當前網絡上一些關於三年自然災害聳人聽聞的描述。我們不否認當時的情形的確非常困難,但是這是不是等於發生了網絡描述的那些人間地獄般的事情。至少,這在影片故事發生的河北、河北武安是不存在的。本人也沒有聽到父母提及曾親眼見到過本地曾發生過那些事情,那些事情他們也隻是聽說而已。
  
  老實說,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本人想到了不久前上映的另一部電影《一九四二》。而此片上映後,很多網絡評論都說:一九四二?那一九六零呢?好了,現在有在這樣一部反映一九六零(左右)那段曆史的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而本人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如果您對這一題材感興趣,不妨關注一下當地院線的影訊,到時候可以一看究竟!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