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百年前的改變中國的勵誌詩

百年前的改變中國的勵誌詩
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愛新覺羅?溥儀繼承了皇位,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攝政。載灃本來就與袁世凱政見不合,更因袁世凱在戊戌政變中出賣光緒皇帝一事而心懷怨恨,一度欲鏟除袁世凱,後來害怕激起北洋新軍兵變,遂於1909年1月將袁世凱開缺(解職)回鄉,理由是袁有足疾。

  位高權重的袁世凱突然被清廷解除了所有職務,這堪稱1909年中國政壇的一次大地震。不但很多中國人感到意外,就連國際社會也深感震驚。袁世凱被解職後兩小時,美、德、英等國的駐華大使在英國使館召開緊急會議,商議采取統一行動;次日,各國大使再次在美國使館開會。德國外交部甚至宣布,鑒於中國局勢不明朗,德國將推遲從中國撤回遠征軍的計劃。國際上的媒體也報道和評論了此事。《泰晤士報》指出,清廷解職袁世凱的公告冷淡無情;《芝加哥報》說袁世凱的解職標誌著中國的新政(改革)將就此停滯……

  外國人的判斷並沒有得到印證。被解職的袁世凱並沒有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和軍事勢力向清廷發難,而是溫順地回到了河南安陽的洹上村,過起了煙蓑雨笠一漁舟的賦閑生活。他還將自己披蓑衣、戴鬥笠,悠然垂釣的照片送到上海的《東方雜誌》去發表,目的當然是向朝廷表態:我老袁很享受這種優哉遊哉的賦閑歲月。

  實際上袁世凱是在韜光養晦。他知道,當年的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誹謗,不得已而選擇隱居,隱居的地點就是洹上村。三年後,商王親自到洹上村禮請伊尹回朝。在內心深處,袁世凱是以伊尹自比的。他

為自己的垂釣照寫了兩首詩,名為《自題漁舟寫真二首》,其中的一首是:百年心事總悠悠,壯誌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歎息神州持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另外,他在1909年還寫了一首《登樓》樓小能容膝,簷高老樹齊,開軒平北鬥,翻雲太行低。這兩首詩明明白白地道出了他身雖隱居,心雄天下的心態。

  袁世凱果然等到了機會。兩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不請袁世凱重新出山,這次,他坐收漁翁之利,一麵逼著清帝退位,一麵與革命黨討價還價,為自己謀得了大總統之職。看來,袁世凱在人生低穀時所寫的勵誌詩並非虛妄。

  同樣是在1909年,22歲的蔣介石正在日本士官預備學校讀書,他也寫了一首詩《述誌》: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誌豈在封侯!作者的誌氣亦為不小,東來誌豈在封侯,後來的蔣介石成了委員長、總統,地位遠在封侯之上

  還是在1909年,年僅16歲的毛潤之離開家鄉,外出求學。離別之際,他寫了一首詩《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男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詩中的那份誌向、那種決絕絲毫不遜於前人。毛潤之後來成為了新中國的締造者,其業績婦孺皆知,不必贅言。

  中國古代有一詩成讖的說法,三位大人物在1909年都寫下了勵誌詩,他們後來都實現了自己的誌向,他們的詩成了讖語。僅從這一點上看,1909年就是很特別,因為此後中國幾十年的命運,都與這三個人密不可分。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