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超越自卑全文在線閱讀


  
  阿德勒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麽
  
  第一章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三項任務
  
  社會感
  
  成長期兒童的經曆
  
  身體缺陷
  
  嬌縱
  
  第二章 心靈與肉體
  
  心靈與肉體的相互作用
  
  情緒的作用
  
  心理特征和身體類型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情結
  
  優越感的目標
  
  第四章 早期記憶
  
  了解個性的關鍵
  
  早期記憶與生活方式
  
  分析早期記憶
  
  第五章 夢
  
  過去對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派的觀點
  
  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家庭影響
  
  母親的作用
  
  父親的作用
  
  注意與忽視
  
  兄弟姐妹間的平等
  
  家庭格局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教育的改變
  
  教師的作用
  
  課堂裏的合作與競爭
  
  評價孩子的發展
  
  先天素質與後天培養
  
  認識個性特征
  
  對教育工作的一些觀察
  
  顧問會議的工作
  
  第八章 青春期
  
  何謂青春期
  
  成人的挑戰
  
  青春期的一些問題
  
  青少年的性欲
  
  期待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期預防
  
  理解犯罪者的心理
  
  罪犯類型
  
  合作的重要性
  
  早期生活對於合作的影響
  
  第十章 工作中的問題
  
  平衡生活的三大任務
  
  早期訓練
  
  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
  
  影響職業選擇的一些因素
  
  檢查解決方法
  
  第十一章 個人與社會
  
  人類為統一而奮鬥
  
  缺少社會興趣及無法與別人相聯係
  
  社會利益與社會平等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愛情、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婚前準備
  
  婚姻的承諾與責任
  
  求愛
  
  成功的婚姻
  
  婚姻與男女平等
  
  忽視
  
  早期記憶與夢
  
  學會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增強生活方式
  
  符號與暗喻
  
  一般的夢
  
  一些個案研究
  
  長子
  
  第二個孩子
  
  最小的孩子
  
  獨生子女
  
  性格培養的重要性
  
  老師與孩子的關係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宗教的作用
  
  政治運動和社會運動
  
  自私自利
  
  精神障礙
  
  犯罪性疏忽
  
  平等的伴侶關係
  
  生活方式、父母以及婚姻態度
  
  友誼與工作的重要性
  
  性教育
  
  對配偶抉擇的影響因素
  
  常見的循辭
  
  婚姻的生理方麵
  
  一夫一妻製、辛苦的工作和現實
  
  解決婚姻中的問題
  
  人類對優越地位的追求
  
  環境、遺傳和變化
  
  兒童期的影響與罪犯的生活方式
  
  罪犯的個性結構
  
  犯罪、瘋狂和膽怯
  
  一些案例
  
  個性、生活方式和三大任務
  
  家庭環境
  
  貧窮
  
  生理缺陷
  
  社會缺陷
  
  犯罪問題的解決辦法
  
  體罰的無效
  
  培養合作精神
  
  一些實用的方法
  
  一項預防措施
  
  家庭影響和學校影響
  
  糾正潛在的錯誤
  
  天才與早期努力
  
  才能的培養
  
  童年時代的宣稱
  
  早期記憶
  
  表演的遊戲
  
  心理學範疇
  
  生理範疇
  
  被寵壞的孩子
  
  固守兒童期
  
  犯小罪
  
  神經症行為
  
  對立的期望
  
  尋求表揚與讚同
  
  男性抗議
  
  我們的形成期
  
  第一章 生命的意義
  
  人類生活在意義的領域中,我們所經曆的事物,並不是抽象的,而是從人的角度來體驗的。即例是最原始的經曆,也受限於我們人類的看法。木頭指的是與人類相關的木頭,而石頭指的是作為人類生活中因素之一的石頭。一個人如果試圖脫離意義考慮環境,那將十分不幸。他將因此與他們隔離開來,而他的行動於人於己也毫無益處。無人能脫離意義。我們是通過我們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的。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不現現實本身,而是經過闡釋的現實。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下結論:這一意義或多或少總是未竟的、不完整的,甚至不完全正確。所以,意義的領域就是充滿錯誤的領域。
  
  如果我們問某人:生命的意義是什麽?很可能他會啞口無言。絕大多數人根本不會思考這個問題或試圖尋求其答案。這個問題確實自有人類以來就存在了,而且在我們的年代,有時候年輕人——老人亦如此——會這樣發問:活著為什麽?什麽是生命的意義?但是也可說他們隻有在遭遇挫折後才會想起這樣的問題來。假若一切都一帆風順,他們不經曆逆境的考驗,這些問題就決不會提出來。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中提出這些問題並找到答案,這不可避免。假若我們對一切言詞都充耳不聞,而隻專注地觀察行為,我們會發現:任何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而且他的所有觀點、態度、行為、表情、禮貌、抱負、習慣及個性等都與這一意義吻合無疑。任何人的舉止都表明他似乎隻對生命的某種闡彩深信無疑。他的一舉一動都蘊藏著他對這個世界及自身的看法。這是他的斷言:我就是這樣,世界就是那樣。這便是他賦予自己的意義和賦予生命的意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生命的意義不可勝數,並且如我們所說,每種意義都可能有其不實之處。既然無人知曉生命的絕對意義,任何能為人所用的意義就不是完全錯誤的。所有意義都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然而我們也知道:有些意義很有效,有些卻較糟糕,有些錯小些,有些卻錯得大。我們還能發現什麽為較好的闡彩所共同具備的,什麽為那些稍欠人意的闡釋所缺少。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真理的一個公共尺度,一個公共的意義。該意義能幫助我們解釋與人有關的現實社會。在此,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是針對人類而言的,針對人類的計劃和意圖而言。除此之外,別無真理。即使別有真理,也與我們無關。我們既無法知道這些真理,而這些真理也毫無意義。
  
  生命的三項任務
  
  任何人的生活都受限於三個約束,而且他必須考慮到這三個約束。它們構成了他的現實,因為他麵對的所有問題都源於這三個約束。由於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纏繞他,他因此總是被迫回答並處理這些問題。從他的答案裏,我們就能發現他對生命意義的看法。
  
  我們都生活在地球這個小行星上,而非其他地方。這是第一約束。我們盡量利用地球上的各種資源和限製而生存。為了能在地球上延續自己的生命、確保人類的繁衍,我們必須發展自己的肉體和心靈,這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它向每個人都提出挑戰。無論我們做什麽,我們的行為就是我們對人類生命狀況的回答:它們揭示了什麽東西是我們所認為是必要、合適、可能和可取的。我們是人類的成員之一,人類居住在地球上,任何答案都必須考慮到這一事實。
  
  如果考慮到人類肉體的脆弱以及它給我們帶來的潛在危險,重新評價我們的答案就極其重要了。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利益,我們要使這些答案具有遠見並且前後一致。正如做一道數學題,我們必須努力尋找答案,不能靠運氣或猜測行事,而必須用盡全身解數堅定不移地從事此事。我們雖不可能找到一個能建立一勞永逸的真理的絕對完美的答案,然而我們必須用盡所有的才能去找到相似的答案。並且,我們要堅持不懈地為找到更完美的答案而奮鬥。當然,我們受限在地球上,這會給我們帶來各種有利與不利,這是所有答案都須考考慮在內的事實。
  
  第二個約束就是:無人是人類的唯一成員,我們身邊有其他人,我們與他們息息相關。個人具有脆弱性和種種限製,這使他無法孤身一人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隻想獨自解決他的問題,那麽他隻會滅亡。他既不能延續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延續人類的生命。因此,由於個人的脆弱、缺陷和限製,他總是與他人相聯的。一個人對於自己和全人類利益的最大貢獻,就在於與他人相聯係。因此,對於生活中種種問題的回答,都必須考慮到這個約束。我們的生活是與人相聯的,一旦孤獨而居,我們就會滅亡。這是所有回答都必須考慮到的事實。假若我們要生存下去,甚至我們的情感都必須與這個最大的問題、計劃和目標相協調,那就是:在這個與其他人一起居住的星球上,延續我們自己的生命及全人類的生命。
  
  我們還受限於第三個約束:人類由兩性構成。個人以及團體生命的維持都須顧及到這一事實。愛情和婚姻就屬於這個約束。任何男女的生命都會經曆這一問題。而對這一問題人的所作所為,就是他對此的答案。人類有許許多多的不同方式以圖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的行為總是揭示出他們所相信的唯一解決方式。
  
  這三個約束構成三大問題:第一,我們的地球家園有種種限製,怎樣在此限製下找到一個賴以生存的職業呢?第二,如何在同類中謀求一個位置,用以相互合作並且分享合作的利益?第三,人有兩性,人類的延續依賴這兩性的關係,我們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這一事實?
  
  個體心理學發現,一切人類問題均可主要歸為三類:職業類、社會類和性類。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闡釋,無一例外地顯示於他對這三大問題的反應之中。舉個例子,如果有這麽一個人,他沒有愛情或者愛情不盡人意,工作又不是很努力,又沒有多少朋友,而且還以為與其他人相處苦不堪言,那麽從他生活裏自願承受的這些約束和限製,我們可以推斷:他認為活下去是件苦不堪言而且險象環生的事,機會寥寥,而挫折無窮。他活動範圍狹窄,這可以解釋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生命意味著: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把自己圈起來,逃離別人不受損害。
  
  反過來,假若有這樣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甜美融洽,工作成績斐然、朋友很多、交遊廣泛而且成果累累。我們可以斷言:這個人將生命視為富於創造性的事情,它充滿機遇,而且沒有克服不了的挫折。在麵對生活裏的各種問題時,他充滿勇氣。這可以詮釋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對同類感興趣,作為團體的一分子,為人類幸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會感
  
  在此,我們可以發現所有錯誤的生命意義的共同之點和所有正確的生命意義的共同之點。所有失敗者——神經症患者、精神病患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少同類感和社會興趣。他們在處理工作、友誼和性生活中的問題時,都不相信這些問題能通過相互合作得到解決。他們所賦予生命的意義是一種個人所有的意義。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從個人成就中獲益。這種人成功的目標實際上僅僅是謀求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而他們的成功也隻對他們自己有意義。
  
  例如,殺人犯承認武器在手時,他們有一種權力感,但是很明顯,他們隻能讓自己相信其重要性。對於其他人而言,擁有武器根本不能提高絲毫身價。屬於個人的意義事實上就是毫無意義。我們的意圖及行為亦是如此:它們的真正意義僅在於它們對於他人的意義。每個人都努力想使自己變得重要,但是人的重要性在於他對其他人所做的貢獻。如果一個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必會誤入歧途。
  
  有這麽一則故事,是關於一位小宗教團體的領袖的。一天,她將所有教友召集起來,告訴他們下周三就是世界末日。教友們驚恐萬分,馬上變賣一切財產,拋棄所有塵世雜念,惴惴不安地等待這個所說的災難到來。星期三過去了,然而什麽事都沒發生,於是星期四他們要她解釋:瞧瞧你給我們帶來的麻煩,我們拋棄了所有財產,告訴遇到的每個人星期三是世界末日。受到嘲笑時,我們還毫不氣餒地重申我們消息的來源絕對可靠。但是現在星期三都過了,而整個世界還是絲毫未變呀!這位女先知回答道:我的星期三與你們的星期三不相同嘛!這樣,她用私人的意義來逃避譴責,因為私人的意義是無法考驗的。
  
  所有真正生命意義的標誌在於:它們都是共同的意義——是他人能夠分享的意義,也是他人能夠接受的意義。一個解決生活問題的有效方法必然也會為他人所效仿,因為從中我們能看出用成功的辦法來解決共同的問題。即使天才,也隻能用具有卓著有效性來定義:隻有當別人認為某個人的生命對於自己極為重要時,我們才稱其為天才。這樣的生命體現的意義必然是:生命的意義是給團體做出貢獻。在此我們指的不是所宣稱的動機,因為我們不管此類宣稱,而隻關注真正的成就。成功地解決生活中種種問題的人,他的行為舉止似乎已經使他完全自發地認識到這一點:生命的基本意義在於對他人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為其同類的利益所指導,而他克服困難所用的方法也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
  
  對許多人而言,這可能是一種新觀點。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對他人感興趣,相互合作。他們也許懷疑我們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他們也許會發問:那個體怎麽辦?要是一個人老想著別人,老為別人的利益奉獻自己,那豈不是損害個性?為了得到適當的發展,至少某些人應當首先考慮一下自己吧!難道有些人不應當首先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或加強自己的個性嗎?
  
  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它所提出的問題也是錯誤的。如果一個人根據他所賦予生命的意義,想於人有所貢獻,而且他的所有情感都指向其目標,他自然必會以能使他做出最大貢獻的方式發展。他會調整自己,適應目標,他將培養一種社會感,並通過練習嫻熟於這種感覺。一旦確立目標,學習便接踵而至。此時,他會開始充實自己以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並發展自己的能力。且以愛情與婚姻為例,如果我們深愛自己的伴侶,竭力使其生活得愜意而充足,而同時我們也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潛力與才華發揮得淋離盡至。然而如果不想於他人有所裨益地憑空發展個性,我們隻會變得飛揚跋扈,而且鬱鬱不樂。
  
  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與合作,這從另一點也可得到證實。回顧一下我們現在從祖先那兒得到的遺產,我們都看到些什麽呢?我們留下來的東西,都是他們給人類生活所做的貢獻。我們看到耕種過的土壤,我們看到公路和建築物,在傳統和哲學裏,在科學烽藝術中,在處理人類處境的技巧裏,我們看到了他們生活經曆的果實,正是從這些為人類幸福做出貢獻的人那裏,我們得到了這些遺產。
  
  其他的人怎樣了呢?那些從不與人合作的人,那些對生命另賦他意的人,那些隻會追問生命給了我什麽的人,他們又怎樣了呢?他們的生命沒有留下一絲痕跡。他們不僅已經死去,他們的生命也勞而無功。就連地球都似乎在對他們說:我們不需要你們,你們根本不配擁有生命,你們的目標和奮鬥,你們的價值觀,你們的靈魂和心靈,通通沒有未來可言。滾開吧!你們不受歡迎!死去吧!消失吧!對於那些對生命另賦他意的人,我們最後的斷語是:你一無是處,沒有人需要你,滾一邊去!當然,當今社會存在許多不盡完美之處。我們一旦發現弊端,就必須改正它。但是這種改變必須以為人類謀取更多的福利為前提。
  
  明白這一觀點的人處處都有,他們深知:生命的意義在於對全體人類感興趣,並且他們努力培養自己的社會感和愛心。我們發現:所有宗教都關注於對人類的拯救這一問題。在一切偉大運動中,人們總是努力增強社會感,而宗教就是這方麵所做的最大努力之一。然而,宗教常常受到歪解,除非它能更直接地致力於工作,否則我們很難從它己做的事情中看出它還能有其他作為。通過科學的辦法,個體心理學也得出相同結論,並且提出了科學的解決辦法。我相信,這是一大進步。通過增強人們對於同類以及人類幸福的興趣感,科學在該方麵也許會比其他任何政治運動或宗教運動所曾做的都更有成效。我們從另一角度來對待這一問題,然而目的始終如一——提高對他人的興趣。
  
  成長期兒童的經曆
  
  可以看出:從呱呱墜地之日起,我們就開始摸索生命的意義。即便是嬰兒,也會設法確定自己的力量以及該力量在他周圍的生命中所占的比重。快6歲的時候,小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形為模式,他已具備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我們將這種方式稱為他的生活模式,能從這個世界和自己這兒得到什麽,他對此已形成深刻而持久的概念。此後,他就從一張固定的統覽表來看待世界。經驗還未被接受就已經得到闡釋了,而且這種闡釋總是符合小孩賦予生命的最初意義。
  
  即令這種意義大錯特錯,即令這種處理問題和工作的錯誤方法會引起一係列的痛苦不幸,我們也不會輕易就放棄這種意義。唯有重新審視造成錯誤闡釋的境地,意識到錯誤之所在,並且修正統覽表,對於生命意義的錯誤看法才能得以糾正。然後自己才能成功地調整處理方式。然而,要走出這一步,就必定會麵對社會壓力,就必定會意識到繼續舊方式無異於自我毀滅。一般來說,修正一個人生活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得到受到心理學培訓的人的幫助。他們了解這些意義,能幫助他找到最初的錯誤,並能建議一種最為合適的意義。
  
  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童年的境地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得以詮釋,童年期的不愉快經曆會被賦予截然不同的意義,而不同的人也會對生命的意義得出截然相反的詮釋。例如,隻有當一個人的不愉快經曆能對將來有些啟發後,他才會對這個經曆念念不忘。他會想:我們要努力消除這些不幸處境,讓我們的孩子在更好的條件下成長。另一個具有類似經曆的人會覺得:生活不公平。別的人總占便宜,這個世界這樣對待我,我為何要善待這個世界?這就是為什麽有些父母談起孩子們時總說:我們小時候就受盡了苦心,我都熬過去了,他們怎麽就不可以?還有一個人會覺得:我的童年這麽不幸,我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得到原諒。這三種人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都會見於其行為,除非他們改變其詮釋,否則他們決不會改變其行為。
  
  這就是個體心理學與決定論分道揚鑣的原因:經驗決非成敗之因。我們不會受損於經曆的衝擊——即所謂的創傷——而隻會從中攝取適於我們的目標之物。我們不會決定於自己的經曆,隻會決定於我們所賦予這些經曆的意義。如果我們以某些經曆作為未來生活的基礎,那麽我們必要受到一定的誤導。意義不由境地所決定。我們通過自己賦予境地的意義決定自己。
  
  身體缺陷
  
  然而,童年期的某些境地卻容易孕育嚴重的錯誤意義,而大部分失敗都來自經曆過這些情境的兒童。這類兒童包括那些幼時身體有缺陷或患病的小孩。這些兒童曆經苦楚,難以感覺生命的全部就是為社會奉獻自己。除非有親密的人能使其注意力脫離自己的問題而對他人發生興趣,否則他們隻會關注自身。並且在當今社會裏,由於同齡人的憐憫、挖苦或對他們避之唯恐不及,他們的自卑感還會加深。這些環境都會使這些小孩變得孤僻內向,覺得自己不可能對社會有用,他們還會覺得這個世界羞辱了自己。
  
  我想,研究器官有缺陷或內分泌異常的兒童所麵臨的困難的,我是第一人。這門科學已取得長足進展,但發展方向卻非我所願。自一開始,我就在尋找各種方法來克服這些困難,而沒有尋求什麽證據來把這種失敗歸咎於遺傳因素或身體條件。身體缺陷不會迫使一個人采取扭曲的生活方式。我們決找不出兩個小孩各自的腺組織(glands)會對他們產生相同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常看到小孩克服自己的困難,並且同時發展了一種有用的異常才能。
  
  因此,個體心理學根本不鼓吹優生選擇理論。許多出類拔萃的人,對人類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人,他們的生命之初都有身體缺陷。他們中許多人備受病魔摧殘,許多則英年早逝。然而,這些與身體上困難或環境困難抗爭的人,往往造就各種進步和發明。這種抗爭使他們更為堅強,也使他們奮勇向前。我們不能僅以身體表征來判斷心靈會沿正途或歧途發展。然而,身體或內分泌有缺陷的兒童,大部分沒有得到正確的培養,他們的困難不被了解,因此他們大多都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在早期因身體缺陷而感到壓力重重的兒童中,會發現許多失敗者,這就是其原因之所在。
  
  嬌縱
  
  導致錯誤地詮釋生命意義的第二種情況,就是那些被寵壞的小孩的情況。寵壞的小孩所受的教養會使他期望自己的願望就是法律。無需努力,他就受到重視。他通常還會認為這種重視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一旦他不再是注意的焦點,一旦他人不以考慮他的感受為主要目標,他就會若有所失、驚慌失措。他會覺得這個世界辜負了他。他所受的教育使他隻會索求,不會付出。除此之外,他沒學到任何其他麵對問題的方法。別人老是對他唯唯喏喏,因此他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不知道他是能為自己做點事情的。他最感興趣的就是他本人,他不知道互相合作的益處與必要。一旦遭遇困難,他的唯一解決途徑就是乞求別人的幫助。他相信,如果重獲顯要地位,別人就會承認他是個特殊人物,而他則可獲得一切想要的東西。此後,他的情況就能得以改善了。
  
  被寵壞的兒童長大成人後,可能就是我們的社會裏最危險的群體。他們有的可能會聲明他們是好意,會裝得惹人喜愛以獲取機會控製他人。但是在日常事務中,一旦要求他們像一般人那樣相互合作時,他們就不幹了。有的人的反抗更加公開大膽:一旦失去習經為常的諂媚和順從,他們就覺得自己被出賣了。他們覺得,整個社會都對他們充滿敵意,所以他們總是盡力向別人報複。假若社會對他們的生活方式顯示敵意,他們就會把這種敵意作為自己受到虐待的新證據。這就是懲罰之所以毫無效果的原因。它們僅僅證實了每個人都反對我這一觀點。但是,無論被寵壞的孩子是開公反抗還是反叛,無論他們是以柔術駕禦別人還是以暴力進行報複,他們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基於對世界的同一錯誤觀點。他們甚至會發現人們因時而異兩種方法都嚐試,而其目標卻始終如一。他們覺得:生命的意義是——一馬當先,被認為是最重要之人,得到我想要的一切。隻要他們繼續賦予生命這樣的意義,他們采取的任何方法都將是錯誤的。
  
  心靈與肉體的相互作用
  
  人們對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到底是心靈支配肉體呢,還是肉體支配心靈?哲學家也加入這一爭論,各有說法。他們自稱為理想主義者或唯物主義者,進行了數以千計的辯論,然而這一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個體心理學或許能有助於此問題的解決。因為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真正關注的是心靈與肉體的日常相互交流。對亟待治療的人(包括心靈與肉體),如果我們的療法基礎錯誤,我們便無法幫助他。因此,我們的理論必須源於實際經驗,並能接受實踐的考驗。我們必須處理這些相互影響的結果,並滿懷激情地去尋求自確的觀點。
  
  個體心理學的發現,消除了這一問題所引起的大部分緊張局麵。它不再是個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問題,我們將心靈與肉體二者都視為生命的表達,是生活整體的部分。我們開始了解它們在這一整體中的相互關係。生命在於運動。僅僅是生理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運動意味著一個起統率作用的頭腦。植物生根固定了,它停留在固定地方,無法移動。因此,假使植物有心靈,或至少是我們能在某種意義上理解的心靈,那太令人吃驚了。即使某種植物能預見未來,這種能力對它來說也毫無用處。有人來了,他馬上便會踩到我,我要死於他的腳下了。植物這麽想有什麽用?它還是跑不了。
  
  然而,一切能動的生物,都能預見事物並決定行動方向。這意味著他們具有心靈或靈魂。
  
  當然你有情感,否則你無法行動——《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場
  
  這種預見並指導行動的能力是心靈的首要功能。一旦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了解心靈是如何控製肉體的:它為行動設定目標。隻是不時地亂動於人毫無作用,行動必須要有目標。因為心靈的功能決定行動目的,因此它處於推動性的地位。但是既然運動的是肉體,肉體對心靈也施加影響。心靈隻能在身體的極限中根據其能力使肉體運動。例如,如果心靈想使肉體到達月球,不找到一種能超越身體極限的技術,心靈注定會失敗。
  
  人類比任何其他生物都運動得多,不僅僅是運動方式更多——這可從手的複雜運動中看出——而且他們更能通過其活動來影響環境。因此,我們可以預料:人類心靈預見未來的能力發展極為完善,而且他們會表現明顯的有目的的努力以改善其命運。
  
  此外,在人類身上,除了朝向部分目標的部分行動外,我們還能發現一個包羅萬象的單一動作。我們的所有奮鬥都朝向一種安全感:覺得生活中的一切困難都已克服,我們最終安全地勝利擺脫周圍的環境。針對這一目標,一切行動和表現都必須協調統一。這樣就迫使心靈似乎為了達到最終理想目標而發展。
  
  肉體也是如此,肉體也是盡力使自己統一,它也朝一個早已存在於胚胎中的理想目標發展。例如,假使皮膚破了,身體就會行動起來使自己再次成為一個整體。然而,從體不能獨自發掘自身潛力,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它還會得到心靈的幫助。運動、訓練以及一般衛生學的價值已得到充分驗證。這些都是肉體朝最終目標努力時,心靈所能提供的幫助。
  
  自始自終,生命中成長與發展的這種合作關係從未中斷。作為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心靈與肉體相互合作,心靈就像一個馬達,調動它在肉體裏所能發掘的所有潛力,幫助肉體到達高枕無憂牢不可破的境地。在肉體的任何運動中,在任何表情的病症中,我們都能看到心靈目的的印記。人活動,他的活動之中必有意義。他活動其眼、其舌、其臉部肌肉,他的臉會有一個表情,這就是一個意義。給予這種意義的正是心靈。現在我們可以開始看心理學(即心靈的科學)真正的探究之物。心理學的目的在於探索人的各種表情的意義,找出他的目標,並以之與別人的目標相比較。
  
  在爭取安全這一最終目標之時,心靈必須不斷地使這一目標變得具體,必須計算出安全的位置及達到它的方法。當然,在此可能會走錯路,但是不確定目標、選定方向,就根本沒有行動。如果我動手,我心中必然已想這樣動了。心靈所選擇的方向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結果,但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心靈誤以為這是最佳抉擇。所有心理上的錯誤,都是選擇運動方向的錯誤。安全這一目標為人類所共有,但有些人誤斷了它的所在之處,而朝錯誤的方向前進,因此便誤入歧途。
  
  如果我們看到一種表情或病症而無法認清其意義,了解它的最佳辦法就是:先大致將它簡化為一個動作。試以偷竊這一動作為例:偷竊就是拿走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這個動作的目標:偷竊的目標就是使自己富起來,並通過占有更多的東西加強自己的安全感。因此這一運動的起點就是一種貧窮感,一種受剝奪之感。第二步是要找出這個人所處的環境,以及在何種情況下他覺得受到剝奪。最後,我們可看看他是否會通過正當途徑改變這種環境、克服自己的受剝奪之感。他是走正道呢,還是錯用了獲取所欲之物的方法?我們無需指責他的最終目標,但是卻能指出他采取了錯誤的實現辦法。
  
  第一章中已提到,到四五歲的時候,個體已經統一了自己的心靈,並且已形成心靈與肉體間的關係。在此期間,他從周圍環境中繼承到各種品質,接受到各種觀念,並將它們進行調節以適應自己對於優越感的追求。他賦予生命以意義。他所追求的目標、他的行事風格、他的情感特征,這一切都已成定局。這些在日後也可以改變,但他必須首先消除童年期形成的所有錯誤觀點才行。他以前的思想及行為會與他對生命的詮釋一致。現在也一樣,如果他糾正了錯誤的統覽觀,他新的思想及行為也會與新的詮釋相一致。
  
  個體正是通過其感官與環境發生聯係,並從中獲得種種觀念。因此,從個體發展自己肉體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出他打算從環境中接受的觀念,以及他如何利用自己的經驗。我們隻要注意一下他看和聽的方式,注意一下什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就能對他產生大量了解。這就是站姿極其重要的原因之所在。它們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如何發展他的感官,又如何利用它們來選擇觀點的。任何站姿都有一個意義。
  
  現在我們可以加上我們對心理學的定義。心理學是了解個體對其肉身接受的感官印象的態度。我們還可以開始看到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如果肉體不適應環境,難以完成環境的要求,它往往就會成為心靈的負擔。因此,那些生來就身體有缺陷的兒童,智力的發展也會稍為遲緩。他們的心靈難以朝一個優越的位置影響、移動並且控製其肉體。如果他們要實現與別人同樣的目標,他們要付出更大的心靈努力,心智也必須更為集中。因此,他們的心靈負荷不堪,他們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如果小孩總是擔心自己的身體缺陷和行動困難,他的注意力便無法分散給外界事物,他既無時間又無自由對他人感興趣。結果,他長大成人後,社會感便會很淡,合作能力也相當低。
  
  身體缺陷會造成諸多障礙,但是這樣障礙決不代表一個無法逃避的命運。倘若心靈本身積極活躍,努力克服這些障礙,個體也能與那些生來健康的人一樣成功。事實上,盡管他們有重重阻礙,身體有缺陷的兒童比那些生來具備一切優勢的兒童往往成績更大。例如,有個孩子視力不佳。要想看清楚的話,他得比目光敏銳的同齡人更專注。他對這個可見的世界更加注重,對區分各種顏色及形狀更加感興趣。最後,比起那些從未睜大眼睛好好看看這個世界的兒童來,他們會能更欣賞這個世界。因此,有缺陷的器官最終也能產生巨大的優勢,但心靈必須找到克服缺陷的途徑。
  
  在畫家和詩人當中,很多都視力不好。這些缺陷因高度發展的心靈而得到克服,最後他們更能比正常人使眼睛服務於更好的目的。在左撇兒童中也許更易看到這類補償。他們的左撇不為人所知,不管是在家,還是在開始上學的時候,人們都訓練他們使用有缺陷的右手。因此,他們並沒真正訓練好來寫字、作畫或手工。假若心靈能克服這些困難,我們可以預料:這隻有缺陷的手會掌握一種高度技能。事實正是如此。很多情況下,撇兒童字寫得更漂亮,畫畫得更出從,手工也做得更靈巧。通過找到合適的技巧,通過動力,培訓和練習,他們化不利為有利。
  
  隻有那些想為團體做貢獻的兒童,那些興趣不在自己的兒童,才能教會自己成功地彌補自己的缺陷。如果隻想擺脫困難,他們隻會一直落在後麵。隻有當心中有努力的目標,當實現這一目標比遇到的障礙對他們更顯重要時,他們才會鬥誌昂揚。
  
  這是一個興趣和注意指向何處的問題。如果他們朝一個身外的目標努力,他們自然而然會訓練、武裝自己以實現這一目標。他們隻會將困難視為成功路上要清掃掉的阻礙而已。反之,如果他們的興趣隻在強調自己的障礙,他們與這些障礙相抗爭也隻是想擺脫它們,非這樣他們就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一隻笨拙的右手,單靠想、單靠希望它沒這麽笨拙,單靠躲開不可避免要笨拙的場景,是訓練不成靈活的。隻有當想在以後做得更好的動機比因現在的笨拙而產生的氣餒感更加強烈時,笨手才能通過實際活動中的鍛煉而變得靈活。倘若一個小孩想調動力量克服困難,他必須有一個身外的行動目標。這個目標應基於對現實的興趣、對他人的興趣、對與人合作的興趣。
  
  當我調查一些具有遺傳性腎病的家庭時,發現了一個關於遺傳性格及其可能作用的好例子。這些家庭的許多小孩都尿床。這種身體缺陷是真實的,它可以腎、膀胱或脊椎分裂中(spina bifida)得到顯示。往往腰部皮膚上的一顆痣就能令人懷疑該部分有缺陷。然而,這種生理不是決非尿床的唯一原因。小孩不完全受控於其器官,他還以自己的方式使用它們。例如,一些小孩晚上會尿床,但白天卻絕不會。有時候當環境或父母態度發生改變時,這種習慣會突然消失。如果小孩不再以其缺陷服務於錯誤的目的,尿床是可以克服的,除非這個小孩心理上也有問題。
  
  但是,大多尿床的兒童,都有繼續下去而不克服的動機。經驗豐富的母親能進行合適的訓練,但如果不甚熟練,尿床就會持續下去。那些腎或膀胱有毛病的孩子的家庭,通常會過分關注便溺情況。如果小孩注意到這件事極為重要,他通常會抵製。這隻會給他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全力抵製這類訓練。抵製父母處理方式的兒童,他們總能抓住父母的弱點來反擊。
  
  德國的一位著名社會學家發現:大部分罪犯的父母的職業都與打擊罪犯有關,比如說法官、警察或獄監。這些兒童的老師在學術上往往頑固落後,筆者的經驗也證實了這一點。我還發現:數目驚人的神經症小孩都出自醫生之家,許多少年犯都出自牧師之家,同樣,如果父母過分關注便溺,小孩更會通過尿床顯示他們有自己的意誌。
  
  尿床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子來說明:夢被很好地用於激起與我們想做的事相符合的情感。經常尿床的兒童會夢見他們下了床到了洗手間。這樣他們就原諒了自己:現在他們就完全可以尿了。尿床有幾種目的:引起注意、操縱他人,整天整夜地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尿床也用以與別人為敵,這個習慣就是一紙宣戰書。不管我們怎麽看,很顯然尿床真是一種富有創意的表現方式:這個小孩不是在用嘴說,而是用膀胱說話。身體缺陷隻是給他一種表現自己觀點的方式。
  
  以這種方式來表達願望的小孩往往處於某種壓力之下。他們一般是被寵壞的孩子,但現在不再是注意的中心。也許又有一個小孩降生了,他們越來越覺得難以得到母親一心一意的關注,因此,尿床標誌著他們試圖與母親更加親近,即使是通過這種不大令人愉快的方式。實際上,尿床就是在說:我沒有你想的那麽大,我還需要照顧。
  
  在不同環境,或對於不同的缺陷,兒童會選擇實現這一目的的不同方式。比如,他們在夜晚又鬧又哭製造聲音來與母親接觸親近。有的小孩還會夢遊、做惡夢、掉下床或說口渴要喝水。以心理學背景來對此進行解釋,原因都是一樣。至於小孩選擇何種症狀,一部分在於他們的身體情況,一部分在於其環境。
  
  這些例子清晰地表明了心理對於肉體的影響,心靈完全可能不僅影響到對某種生理症狀的選擇,而且可以控製並影響全部素質。我們對此假設沒有直接的證據,也看不出來如何能找到這種證據。然而,證據似乎是明白無疑的。一個膽怯的小孩,其膽怯會反映於他一生的發展之中。他不會關心身體上的成就,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能得到這種成就。因此,他決不會想到要有效地訓練自己的肌肉,對於外界那些通常會刺激肌肉發展的觀念,他隻會充耳不聞。而其他兒童,他們對訓練肌肉感興趣,與那些興趣封閉的膽小兒童相比,身體發展會更快更好。
  
  由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斷定:肉體的整體形狀及發展受到心靈的影響,並反映其謬誤和不足之處。我們往往還可以觀察到:如果一個人沒有找到滿意的途徑來彌補其身體缺陷,他的身體狀況就是其心智或情感問題所造成的結果。例如,在四五歲之前,內分泌腺肯定會受到影響。雖然有關腺的缺陷對行為不會產生強製性影響,但是,它們會不斷受到整個環境的影響,受到小孩所極力接受觀念的方向的影響,及其心靈創造性活動的影響。
  
  情緒的作用
  
  人類對環境所作的改變,我們稱之為文化。我們的文化是心靈為其肉體所激發的一切運動的結果。心靈給我們的工作以啟發,指導並幫助我們肉體的發展。最後我們會發現:在人類的各種表情中,心靈的決斷無處不在。但是,如果心靈高估自己的重要性,這決不可取。我們如果要克服困難,身體就必須健康。因此,心靈致力於控製環境,以保護肉體,不受疾病、死亡、損傷、意外及各種功能損害的威脅,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發展自己感受苦與樂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認清環境優劣的能力。
  
  情緒為肉體麵對情境提供一種具體反應。幻想和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都是預見未來的途徑。不僅如此,它們還能激起有關情感,而肉體就會依據這種情感采取行動。這樣,一個人的情緒形成於他賦予生命的意義以及他為自己決定的奮鬥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情緒雖然能操縱肉體,它們並不依賴肉體。它們往往主要是依賴個人的目標及其生活方式。
  
  顯而易見,個人的生活方式並非控製其行為舉止的唯一因素。缺少其他輔助力量,一個人的態度不會導致其行動。它們必須得到情緒的增援,才能產生行動。個體心理學的新觀點就是我們觀察到:情緒絕不會與生活方式背道而弛。隻要目標確立,情緒就會自我調節以實現這一目標。因此,我們所討論的已不屬於生理學或生物學的範疇了。情緒的產生不能用化學理論進行解釋,也不能用化學檢驗加以預測。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必須首先假設存在生理過程,但我們更對心理目標感興趣。例如,我們並不十分關注焦慮對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影響,但非常關心焦慮的意圖及目標。
  
  依照這種研究方法,焦慮並不來自對性欲的壓抑,也不是難產的後果,這些解釋都太離譜。我們知道,如果小孩習慣於被母親陪同、幫助,受到她的支持,他可能會發現表現得焦慮不安——不管原因何在——是控製她的有效途徑。我們也不僅僅滿足於對憤怒的生理描述。經驗告訴我們,憤怒是一種用以控製人或情況的工具。我們也承認,一切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都是先天而成,但我們卻應當注意在努力實現最終目標中,這些先天之物所起的作用。這就是心理學的唯一正確的研究方法。
  
  在每個人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感情依照對實現個人目標最為重要的方向和程度成長、發展。他的焦慮與勇氣、歡樂與悲傷,都與他的生活方式相吻合,與他們相關的力量和優勢、也與我們的期望相一致。如果一個人通過悲哀來實現他的優越目標,他決不會為自己實現目標而感到愉悅和滿足。隻有在痛苦萬分的時候,他才會感到幸福!我們還注意到:感情可隨意來去。一個患恐懼症的病人,當她在家裏或控製他人時,她的焦慮感便會隨之消失。每個神經症患者都避開生命中任何他們覺得自己無法控製的部分。
  
  如生活方式一樣,情感也是固定不變的。例如,懦夫總是懦夫,不管他麵對弱者是如何傲慢,受人保護時又是如何勇敢。他給門上三重鎖,養上看家狗,裝上防盜鈴來保護自己,但仍堅稱自己如猛虎一樣勇敢。無人能證實他的焦慮感,但他不厭其煩地來保護自己,這就足以暴露其性格中的懦弱。
  
  性與愛這兩者也能提供類似的證據。當一個人心中有對性的目標時,他對性的情感就會產生。他把注意力集中在關於性的目標上,盡力排除與此衝突、不相容的趣味,因此能夠激發適當的情感和功能。如果缺乏這些情感和功能(例如陽萎、早泄、性欲倒錯和性冷淡),很明顯就是他不願放棄那些不合時宜的趣味所導致的。這些反常都是由錯誤的優越目標和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在這類病例中,我們往往發現:他們總是傾向於期望得到伴侶的體貼而自己不體貼他人,他們缺乏社會感,缺乏勇氣和樂觀精神。
  
  我有一個病人,在家裏排行老二,他因無法擺脫一種犯罪感而痛苦萬分。其父兄都高度重視誠實做人。這孩子7歲時,他在學校告訴老師是他自己做的作業,但實際上是哥哥代他做的。這個小孩的犯罪感隱瞞了3年。最後他跑到老師那裏承認了自己可怕的謊言,但老師隻是一笑置之。接著,他又哭著去見父母並再次認錯,這次他更成功,父親對他尊重事實深以為榮,安慰表揚了他。但盡管父樣原諒了他,這小孩還是非常沮喪。我們隻能下這種結論:他為了這種小錯而如此嚴厲地譴責自己,隻是想證明自己是極其審慎正直的。家裏高尚的道德風氣,促使他想在正直方麵優於別人。在學習中和社會上,他都覺得不如哥哥優秀,因此他盡力以自己的方式來獲得優越感。
  
  在以後的生活中,他還會通過各種其他方式來自責。他染上了手淫,在學校也未完全戒掉欺騙行為。每當他參加考試之前,他的犯罪感就更加強烈。接下來,他的這類困難越來越多,因為完全知曉自己比哥哥心理負擔要重得多,因此當他沒能取得哥哥那樣的成就時,他就總以此為遁辭。離開大學後,他打算找一份技術性工作,但是這種強迫性的犯罪感對他糾纏不放,他整日整夜地祈求上帝原諒。這樣,他當然就沒有時間找工作了。
  
  現在,他的心理狀況極為惡化,被送到精神病院,在這兒,人們以為他無可救藥。但一段時間後,他大為起色,離開了醫院,隻是請求如果複發請院方再次收容。他改行學藝術史。又要考試了,他竟在一個假日跑到教堂,五體投地地拜倒在眾人麵前,大聲喊道:我是所有人中最大的罪人!這樣,他再次使人注意到自己的良心是敏感的。
  
  這樣在醫院又呆了一陣,他回家了。一天他竟然全身赤祼祼地跑去吃午飯!他身體健美,這方麵是足以與哥哥和其他人相媲美的。
  
  他的犯罪感是使他顯得比別人誠實的工具,也是他奮力實現優越感的方式。然而,他的種種努力走的都是生活的旁門左道,他逃避考試,不找工作,這都表明了他的懦弱和高度的力不從心感。他的所有神經症症狀都是故意逃避任何他害怕會失敗的活動。他在教堂自責、令人咋舌地衝進餐廳,這都表明他用卑劣的手段來獲取同樣的優越感。他的生活方式就要求他做出這樣的行為,而他產生的感情與其目標也完全一致。
  
  也許另外一個例證更能清楚地表明心靈對於肉體的影響,因為與此相關的是我們更為熟悉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的也是短暫而非永恒的身體狀況。這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每種表情都會有其身體表現方式。個體會以某種可見形式表現其感情,可能見於他的姿勢態度,可能見於他的臉部,也可能見於他索索發抖的四肢。同樣的變化也可發現於器官本身上。例如,如果一個人臉色發紅或變青,他的血液循環必定受到了影響。憤怒、焦慮、悲傷,每種情感都會通過我們的身體語言得以表達,而且每個人的身體都有自己的語言。
  
  當處於令人驚恐的情況下,有的人索索發抖,有的人毛發直立,有的人會心跳加速。還有的人會出汗、咳嗽、啞著嗓子說話,或身體縮成一團向後退。有的身體平衡會受到影響。有的會沒有胃口,嘔吐不已。對有些人來說,這些情感影響的是膀胱,而對另外的人來說卻是性器官。進行考試時,許多兒童覺得性器官受到了刺激,而且眾所周知:罪犯犯罪後,經常會跑到妓院或女友那裏。在科學領域,我們發現有的心理學家聲稱性與焦慮密切相關,而有的卻認為兩者風馬牛不相及。這些都是基於他們個人經驗的主觀觀點。
  
  這種反應屬於不同類型的人。調查又會揭示出這些反應多少來自遺傳。某些身體表達也能給我們提供暗示,看出整個家庭族的弱點和怪癖,在同種情況下,這個家族的其他成員也會產生類似的身體反應。然而,這裏最有趣的是:觀察心靈是如何通過情感激發各種身體狀況的。
  
  我們可以從情感及其身體表現中看出:心靈在它認為有利或有害的情況下,是如何采取行動、作出反應的。例如,當某人突然發脾氣時,這個人是想盡快解決自己的困難,他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痛打、非難、或者攻擊別人,憤怒的結果就會影響到器官,它使器官行動起來或緊張起來。有些人一發怒就會胃疼或臉紅。他們的血液循環產生巨大變化,他們甚至會因此而頭疼。在偏頭疼和習慣性頭疼的背後,我們往往會發現受到壓抑的暴怒或羞辱。而且對於某些人,憤怒會引起三叉神經痛或癲癇性痙攣。
  
  情感影響身體的方式尚未被完全探究清楚,我們也許永遠也無法完全了解它們。心理緊張對自主性神經係統和非自主性神經係統均有影響。隻要有緊張感,自主神經係統必會采取行動。這個人會拍打桌子、緊咬嘴唇,或撕紙。隻要人一緊張,就好像有某種東西推動他以某種方式采取行為。咬鉛筆頭或咬手指頭都能讓他釋放緊張感。這些舉動告訴我們,他覺得某種處境威脅到了自己。在陌生人當中臉紅、發抖、抽搐,都是同樣的道理。它們都是由於焦慮或緊張而引起的。通過非自主性神經係統,這種緊張感傳到全身各處。這樣任何情感一經產生,全身就會處於緊張之中。然而,這種緊張感表現得並不總是和這些例子一樣明顯,我們在此指的也僅是那些身體上的病症,它們與神經緊張的聯係顯而易見。
  
  如果我們更深入地研究一下,主澮發現:身體的任何部分都參與感情的表達,而且身體表達都是心靈與肉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審視心理對肉體以及肉體對心靈的相互關係極為重要,因為它們是我們所關注的整體的兩個部分。
  
  從這些證據中,完全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及相應的情感特征,會對身體的發展產生持續不斷的影響。如果兒童的性格及生活方式很早就定型,我們隻要有足夠的經驗,就應當能夠預見他以後生活中的各種身體表現。勇敢者會顯示自己的心理態度影響於自己的體各中,他的身體構造會異於常人,肌肉會更加結實,儀態會更加規矩。姿勢很可能對身體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是肌肉更為健美的部分原因。勇敢者的麵部表現與眾不同,而且最終他的全部特征都會受到影響,甚至頭蓋骨的形狀都可能改變。
  
  今天已很難否認心靈影響大腦的運作。病理學有許多這樣的病曆:一個人因大腦左半球受傷而喪失讀寫能力,但通過訓練大腦的其他部分,又重獲這些能力。當一個人中風或不能恢複大腦受損部分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大腦的其他部分進行彌補,並恢複各器官的功能。當要表明個體心理學可能能運用於教育時,這一點極為重點。如果心靈能對大腦施加這種影響,如果大腦隻是心靈的工具——雖然重要,但也隻是工具而已——那麽我們可以找到了發展並改善這種工具的方法。大腦有缺陷的人,不必一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其約束:他可以找到各種方法來訓練大腦,使其更適於生活。
  
  倘若心靈將目標確定在錯誤的方向上(例如沒有發展與人合作的能力),它就無法對大腦的成長施加有益的影響。因此我們發現:如果兒童缺乏與人合作的能力,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們就不能完全發展其智力及理解力。因為成人的全部舉止顯示出他在四五歲時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為他的世界觀和賦予生活的意義所產生的結果都顯而易見,所以我們能夠找出他所遇到的在合作上的障礙,並幫助他矯正其失敗之處。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我們已朝這門科學邁出了最初的幾步。
  
  心理特征和身體類型
  
  許多學者指出:在心靈表達與肉體表達之間,存在著一種永恒的關係。但似乎沒有哪一個人曾試圖找出兩者的橋梁和因果關係。例如克雷奇默曾描述過如何通過研究一個人的生理特征來找出與此相應的心理及情感特征。這樣,他得以把絕大部分人分成幾個類型。比如,那些臉圓、鼻短、有肥胖傾向的人,如凱撒大帝所說:
  
  願光周圍的人都肥壯,腦袋光滑,通宵安眠。《凱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場。
  
  克雷奇默認為特定的心理特征與這樣的體格有關,但他沒有說明這種關聯的原因何在。在我們的社會中,具有這種體格的人似乎並沒有什麽身體缺陷,他們的身體完全適應於我們的文化。在身體上,他們覺得自己與別人一樣健康。他們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他們並不緊張,如果想打架,他們覺得自己是能行的。然而,他們無需將別人視為仇敵,也不必認為生活充滿惡意而苦苦掙紮。有一派心理學家稱其為外向者,但沒有說明其原因。然而我們稱其為外向者,是因為他們的身體並未導致焦慮感。
  
  克雷奇默分類的另一種相反類型的人是有神經質的人,他們有的長得像小孩,有的越高得超常,鼻子長長,頭呈蛋形。克雷奇默認為這類神經質的人性格內向,喜歡內省。他們一有心理障礙,容易得神經分裂症,他們是凱撒大帝所說的這種人:
  
  楊·卡修斯又高又瘦,他思慮過多,這種人很危險。——《凱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場
  
  這種人可能有生理缺陷,成人後較為自私、悲觀、內向。他們也許會要求得到更多的幫助,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注意,他們就會充滿怨恨、疑心重重。盡管如此,克雷奇默也承認,有許多是混合型,甚至肥胖型的人也會產生屬於瘦長型人的心理特征。如果環境使他們朝這個方向發展,使他們變得膽小沮喪,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了。通過係統性打擊,我們也許能把任何小孩變成神經質的人。
  
  如果具有長期經驗,我們便能從各種部分表現中,看出一個人與人合作的能力大小。人們實際上一直在不知不覺中尋找這類人號。合作的需要不斷地給我們提出各種要求,我們也憑直覺而非科學煌方法找到各種暗示,來指導自己如何在混亂喧嘩的生活中找到更好的方向。同樣我們可以看到:每次曆史大動蕩之前,人們在心裏早已認識到必須改革,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奮力拚搏。因為這種拚搏純屬本能,錯誤也就容易造成。人們總是不喜歡有明顯身體特征的人,對畸形的人和被毀容者總是避之唯恐不及。他們實際上是在不知不覺地推斷這些人不大適於合作,這自然大錯特錯,但他們的推斷也可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對於具有這些生理異常的人,目前尚未找到合適方法來提高他們的合作程度不同,他們的缺陷也因此被過去強調,而他們自己也成為大眾迷信的犧牲品。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總結,在四五歲的時候,小孩就統一起自己的心理奮鬥目標,建立起心靈與肉體之間根本關係。固定的生活方式,與此相應的情感和生理習慣及特性都已成型。這種生活方式融合了或多或少某種程度的合作精神。以其程度,我們去理解並評價一個人。例如,所有失敗者的共同之點就是合作能力極低。我們現在可以給心理學再下一個定義:它是對合作精神缺陷的了解。既然心靈是一個整體,同樣的生活態度又貫穿於它所有的表達之中,那麽一個人的情感和思想必會與其生活方式相一致。如果我們看到情感造成明顯的困難,而且違背人的私利,隻想改變這種情感是毫無用處的。它們是個人生活方式的真實表現,隻有改變生活方式,這些情緒才能得以根除。
  
  對於教育和治療的未來,個體心理學在此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暗示。對於人的個性,我們決不能隻去治療一個病症或單一方麵,我們必須在他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中、在他的心靈對經曆的解釋方式中、在他賦予生活的意義中,在他對從身體和外界得到的印象做出反應而采取的行動中,找出其錯誤的看法,這就是心理學的真正任務。真正的心理學不會用針紮小孩看他蹦得有多高,不會搔癢看他笑得有多樂。這類做法在現代心理學中極為常見,可能也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個人心理的東西,但也隻限於證明個人有一種固定的生活方式而已。
  
  生活方式是心理學最適合的研究對象和調查對象,采取其他研究對象的心理學家主要研究的是生理學或生物學,對於那些調查刺激反應的人,那些企圖找到創傷——即震驚經曆——所產生影響的人,那些研究遺傳能力、觀察他們如何發展的人,這一說法都是正確的。然而,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考慮的是靈魂本身,是統一的心靈,我們研究的是個人賦予世界和自己的意義,他們的目標、奮鬥方向,以及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迄今為止,我們了解個體的最佳辦法,就是研究他與人合作的能力大小。
  
  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個體心理學的最大發現,已經馳名於世了。不同派別和學科的心理學家都已采用這一術語,並將之運用於自己的實踐中。但是,我並不確信他們都已完全理解並正確運用了這一術語。例如,告訴病人他有自卑情結,這毫無用處。這樣做隻會加深他的自卑感,並不能讓他知道如何克服它。我們必須找到他的生活方法所暴露的力不從心感,並在他失去勇氣的時候鼓勵他。
  
  所有的神經症患者都有自卑情結。這樣劃定他們,是因為在某種情況裏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他們對自己的努力和活動設定種種限製。隻告訴他患了那種病無濟於事。我們說:你有自卑情結!這根本不能使他更加勇敢。這正如對一個患頭痛的人說:我知道你哪兒有毛病,你患了頭痛病!
  
  許多神經症患者,如果問他們是否覺得自己自卑時,會回答:沒有。有的甚至會說:正好相反。我覺得自己比周圍的人要高出一籌。我們不必去問他們,我們隻需觀察其舉止,因為隻有舉止才會揭示他們用什麽方法安慰自己。說自己很重要。比如,如果看到一個傲慢自大的人,我們能猜到他在想:別的人可能會忽視我,我要讓他們看看,我可是個人物。如果看到一個人說話時手勢很有力,我們猜到他在想:如果我不強調的話,我的話就會沒有力量了。
  
  在各種顯示優越性的行為後麵,我們都可以懷疑有一種需要極力掩藏的自卑感。這正如有一個人,他覺得自己太矮,便踮著腳跟走路以使自己顯得高大一點。有時,這種行為正可見於比高的兒童。擔心自己比別人矮的人,他們會挺起身子站得筆直,他們會盡力使自己比實際要高大。倘若我們問小孩:你覺得自己態度太矮嗎?我們很難看到他會承認。
  
  因此,我們不能推出:有強烈自卑感的人會顯得馴服、安靜、拘束、不令人討厭。自卑感的表達方式有數千種。下麵這個故事也許能說明這一點。有三個小孩,他們頭一次去動物園。當他們站在獅子籠的麵前時,一個孩子躲到媽媽的身後說:我要回家。另外一個孩子臉色蒼白、全身發抖地站在原地,說: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惡狠狠地瞪著獅子,問他媽媽:我能向他吐唾沫嗎?這三個孩子實際上都怕,但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方法表達了這種感覺。
  
  我們都有某種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處於自己想改善的處境中。如果保持勇氣,我們就能以直接、現實、有效的唯一途徑——改善處境——來擺脫這種自卑感。沒有人能長期忍著自卑感,他必會被甩入一種要求某種行動的緊張狀態之中。但假使一個人氣餒了,他看不到腳踏實地的努力能改善處境,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超越自卑

    超越自卑 自卑通向失敗,這是顯而易見的。那麽,自卑究竟是什麽呢?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

  • 超越自卑全文在線閱讀

    阿德勒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麽 第一章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三項任務 社會感 成長期兒童的經曆 身體缺陷...

  • 超越自卑TXT全文下載

    目錄 道與生命意義的追求 《超越自卑》扉頁 譯者序 一 生活的意義 生活中的三種聯係 生活的意義 童年生活...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