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北京遇上西雅圖觀後感

二十年前,《西雅圖夜未眠》以它溫情兼幽默的風格,打動了無數觀眾,這部好萊塢愛情片在中國名氣也不小。
  
  《北京遇上西雅圖》繼承了其笑中含淚的特點,在致敬中不免有所借鑒和模仿,但其整體作為原創劇本新鮮的元素不少,不失為一個流暢合理的故事。影片各方麵的完成度也較高,觀影時令人感覺輕鬆舒適,比及近年同期國產愛情電影,可謂個中翹楚。
  
  湯唯和吳秀波在片中貢獻了出色的表演,尤其是湯唯前後形象的轉變,展現了她對不同類型角色的駕馭能力。
  
  看到文佳佳從驕橫跋扈到知足禮貌,看到她散下頭發、扔下名牌、拿下架子,從一個奢侈嬌氣的敗金女化身為樸實熱心的鄰家姑娘,洗去小三的身份,擔當起母親的責任,甚至是自力更生開創了事業——這一返璞歸真的過程,觀眾很難不被打動。
  
  電影傳達出這樣一種話語: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遊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這是敗金女受觸動的動機,也是角色轉變、故事展開的楔子。
  
  然而,在電影宣傳過程中,反複提到的敗金女這個詞中的敗一字值得高亮。這與另一個同音字拜組成的拜金女乍一聽似乎沒什麽不同,事實上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敗金和拜金都屬於新詞語,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解釋進行分別。但從字麵來說,敗,主要是說敗壞、腐敗,也就是說揮金如土、鋪張浪費;而拜,則是崇拜、向往,被金錢以及金錢可能帶來的生活質量、名望地位所吸引、誘惑,並為之付諸往往是過激的行動。
  
  那麽,《北京遇上西雅圖》譴責了敗金,它是否反對了拜金呢?
  
  整部片子的語境幾乎完全是美式的。其中一個段落,文佳佳在紐約接受審問時說,自己喜歡一夫一妻,兩個孩子,一條狗的生活,這正是標準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形象。
  
  在第一次來到Frank家兩層帶地下室的小別墅時,文佳佳也無疑透露出對這種生活的無限向往。而通過與北京房價的對比,給觀眾一種這樣的優質生活並不需要大量財產支撐的觀念。事實上,無論是中國或者美國,盡管地價有所差,但對這種優質生活的渴望是不變的。美國房子便宜,不代表否定了不動資產的本質功能。
  
  Frank作為一個落魄叔,Dead Beat,吃軟飯的好男人形象,觸及了文佳佳內心深處的柔軟,但這並不足以滿足文佳佳所渴望的優質生活。
  
  這也是在嬰兒出生之後,在與Frank互傾情愫、溫存數月後,文佳佳依然決定回國的一個原因。而Frank職業申請的成功,標誌著其社會地位的重新確立,更是經濟來源的重要保障。這時的Frank才具備了中產階級家庭男性主人的資格,而兩人的重逢也才變得合情合理。
  
  始終沒有露麵的鍾先生和鍾太太,作為缺席的形象,代言了北京也即是當下中國的社會風氣。在金錢搭建的脆弱關係上,努力維係表麵的和平,正室對小三睜一眼閉一眼,最後的複婚更是一種默認妥協。而Frank的前妻自不消說,為了權勢利益,相伴多年的男人都不在意,性格不合不過是幌子。
  
  再來看月子中心的幾位女同胞,房東黃太對女兒嫁給黑人的婚事表示黑人有奧巴馬,有喬丹,你怎麽就選了個這樣的?這句話首先就托出了黃太對社會名流的崇拜意識;其次,即使這樣拖家帶口的黑人大叔,女兒也甘願成婚,在真愛之外,不免令人聯想到曆來中國女孩為留美作為落地根基的假結婚。
  
  喜歡等超市打折瘋狂采購的孕婦陳悅,張口閉口是回國倒賣的念想,完全一副投機倒把小生意人的形象。白發魔女周逸需要的是美國同性戀結婚的合法化,而同樣被美式文化侵浸的她選擇的捐精對象顯然必須是哈佛的。
  
  而且說到底,中國人跑去美國生孩子,無論有什麽別的借口理由,為了給孩子一個美國國籍的動機也是不言自明、欲蓋彌彰的。
  
  《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的確確不讚成敗金的壞習慣,但從它的所有語言和行為即使不說是拜金,也有著深深的崇洋痕跡,並且無時不表現著對金錢不可或缺的地位的肯定。
  
  於是影片實際的價值觀大抵可見——敗金不好,但金沒錯。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沒錢必然不行,有錢不要亂花就是了。
  
  所以他也許沒錢,可他對我好,這就夠了。是粉飾過的意義——可以試想,如果Frank真的隻是一個司機,沒學曆,沒地位,沒能力,隻是一個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的好人,故事能否成立?Frank自己說出我一天看的病人比你一周都多正是體現出他本擁有不容置疑的令人屈從的權力,文佳佳隻是換了一個潛力股,學會了不盲目投資,而絕非退出了股市。
  
  粉飾成了真情大於金錢的觀念使得本片一方麵滿足觀眾仇富心理,一方麵給予觀眾富貴享受,展現著諸如五星級頂層套房看煙花這樣的資本主義奇觀。
  
  歸根結底,好萊塢本身便是拜金的最好代名詞。植入廣告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電影本文之外的悖論。
  
  選擇觀看此片的觀眾被海報裏帥哥美女光鮮的形象和敗金女落魄叔這樣有趣的組合,以及標題中北京西雅圖這樣符號化的大城市所吸引,如果有能力和機會,相信他們渴望嚐試的一定是阿拉斯加大螃蟹而不是8.5刀的魚。
  
  湯唯《晚秋》的故事背景設定同樣也是在西雅圖,國人終於可以在過海關被問及赴美理由的時候,拋開自己也許不熟悉的西雅圖夜未眠,而堂而皇之地說出湯唯的《晚秋》和《北京遇上西雅圖》。
  
  這也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北京真的遇上西雅圖了麽?
  
  果不其然,北京遇上西雅圖的英譯並非Beijing Meets Seattle或者From Beijing to Seattle,而是叫Finding Mr. RightAnchoring in Seattle。
  
  前者極盡矯情惡俗,不說;後者anchoring一詞是拋錨停泊之義,是外來人的靠岸,是不穩固的短泊,或許也可以引申為拋繡球、釣凱子之類的意味。
  
  在英文標題中,電影和Beijing與Seattle沒有決定性關係。而影片內部,北京或西雅圖又分別展現了多少——男女主人公的北京人身份、北京的房價、北京的大款習氣得到抽象地表現,而北京外景地的鏡頭作為橋段幾乎是一晃而過;西雅圖作為淘金熱壁壘、搖滾樂聖地、世博會舊址的城市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事實上,包括月子中心的大量拍攝正是在溫哥華取景完成。
  
  顯然,沒有什麽北京,也沒有什麽西雅圖,即使有,北京也沒有、更不會遇上西雅圖。
  
  讓我們把時光撥回去二十年,回到《西雅圖夜未眠》誕生的1993年。1993年的北京或是中國是什麽樣子的呢?
  
  這一年,有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田壯壯的《藍風箏》、李安的《喜宴》、黃建新的《站直囉,別趴下》、 寧瀛的《找樂》、張元的《北京雜種》等等。
  
  《霸王別姬》和《藍風箏》曆史題材可不說;《喜宴》正是中美移民、文化衝突的現實體現;後三部影片則將不同年齡階段的市民生活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找樂》和《北京雜種》點明北京:老皇城根腳下,改革開放後的物質的豐盛和精神的迷惘,人際之間的暗算與失意,不甘妥協的自持與傲慢,是那時的北京。
  
  《西雅圖夜未眠》的片名取自片中的廣播節目名稱,也是父子生活的寫照。但《北京遇上西雅圖》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其中沒有北京,沒有西雅圖,兩個城市名稱演變成中美文化的符號代表,而遇上喻示文化融合。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明顯是中國被改變,適應了好萊塢的主流文化價值取向,靠攏至美國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更準確地說,這是北京變成了西雅圖。
  
  可以這樣想象,二十年後,兩個美國人在中國相遇,一包中南海,二兩二鍋頭,操幾句京片子,咿咿呀呀唱起京劇,洋人虞姬拔出洋人霸王的劍抹了脖子,那是多麽淒慘荒誕的安排。
  
  我想這應該就是美國人看《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感覺。
  
  不過話說回來,《找樂》和《北京雜種》裏的京劇和搖滾樂,也正是今日中國美式觀念、西化演變的端倪,憑一眼誰能辨別如今這座高樓林立的城市是曾經的紫金皇都呢?
  
  所以說,《北京遇上西雅圖》是一部優秀的國產愛情電影,但它稱不上經典,更難以打出國門之外,充其量供國內觀眾,特別是深受美國文化侵浸而無財力物力的年輕男女,笑笑鬧鬧地做一場無傷大雅的富貴優雅留洋愛情夢。
  
  它列舉出了諸多社會問題,但沒有提出任何像樣的解決方案。導演薛曉路在接受采訪時談道:
  
  我覺得電影在娛樂觀眾、創造商業性的大前提下,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功能,是記錄下某個時代的某些特點,這是電影作為媒介不可回避的一個責任。這些話題其實我們都見怪不怪,但是沒有人去把它當成銀幕形象記錄下來,當然是因為審查製度。
  
  審查的時候,他們說你太狡猾了,(影片)涉及到很多敏感問題,但是你用這麽一個喜劇的方式,最後主流是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就使得這些問題被接納,但如果不是用喜劇的方式處理,它就可能碰到一些風險。我覺得從創作者上來說,肯定不希望寫一個東西被禁掉,然後被炒一炒。作品首先得有跟大眾溝通的機會,達成溝通才真正形成作品。我覺得現在這個社會寬容度大了,大家也知道社會就是這樣,我沒有專門去做褒貶,或者做道德上的批判、二元對立,隻是有趣地呈現了這樣一種狀態。
  
  展示與記錄,不要求化解和深思,是《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最終落腳點。它是被糖衣包裹的理想愛情,正如片中文佳佳指著《西雅圖夜未眠》說的一樣:這都是騙人的。
  
  騙人的無妨。影評人大奇特指出:《北京遇上西雅圖》是致敬的《西雅圖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1993),《西雅圖不眠夜》是致敬《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1957),《金玉盟》是翻拍的《愛情事件》(Love Affair,1939),而1994年的《愛情事件》(Love Affair)又是《愛情事件》和《金玉盟》的翻拍。
  
  1939年到2013年過去了七十餘年,時代變了,觀念變了,而人們為著同樣虛擬的愛情故事感動,這已經是電影可以給人們的足夠好的饋贈。2012年《西雅圖夜未眠》的導演諾拉·艾芙隆離開人世,這個故事能夠被如此致敬,也是緣分的天空再續的緣分。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北京遇上西雅圖台詞

    北京遇上西雅圖台詞 1、湯唯在出租車對吳秀波說道:你得負責把我帶到一個能讓我生孩子坐月子的地方,安全...

  • 北京遇上西雅圖觀後感

    二十年前,《西雅圖夜未眠》以它溫情兼幽默的風格,打動了無數觀眾,這部好萊塢愛情片在中國名氣也不小。 ...

  • 北京遇上西雅圖觀後感及影評

    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圖》了,心裏有些許失落 有些許無奈 有些許感動,有些許幸福……等等 ...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