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喜福會的觀後感

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1993),很老的電影,Gigi推薦,就抽時間看完,基本是連續著看完。
  
  《喜福會》是一部關於女人的電影,是一部關於女人對幸福的追求的電影,是一部關於女人靈魂的自由的電影。
  
  電影中人物很多,但是人物背後卻始終是三種角色支撐:奶奶、母親和女兒。奶奶在中國經曆她的人生,母親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女兒在美國長大並成家立業,三者連成一條完整的文化遷移鏈條。奶奶角色身上有非常強烈的晚清婦女觀念殘留:社會地位低、遭遇指腹為婚、在婚姻中永遠處於弱勢、自卑、容易滿足、隱忍等等……然而她們表現的出的對自己女兒的愛,哪怕是在那個將女人當成傳宗接代的生育工具的社會中,這種愛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女人對自己骨肉的愛沒有絲毫不同,沒有絲毫的卑微。母親角色因為戰亂因緣際會來到美國,重新擁有家庭,開始另外一種文化寄居的人生,她們到老年的時候已經喜歡聚餐、抽煙、打麻將,講著一口近乎流利的美國英語,但是每一個在美國過著快樂晚年生活的母親角色的背後,都深深埋藏著在中國所經曆的一切關於婚姻的痛苦回憶。女兒角色已經是另外一塊大陸文化的產物,她們隻能在老照片裏、書信裏、或者他們的母親的皺紋裏才能稍微想象在那個遙遠的陌生的國度裏,有自己的根。
  
  尼古拉斯凱奇在《戰爭之王》裏的畫外獨白,讓畫麵的魅力散發的更加徹底,在《喜福會》裏也不例外。敘事線索的切換在大量旁白女聲的連續中顯得格外流暢,雖然線索很多,但是卻梳理的很清晰。裏麵出現的種種文化符號,都或多或少讓我們熟悉、震撼:農村婦女和富家女主人坐著定下自己幼小女兒的未來婚姻;母親跪坐著緊抱自己淹死的孩子;make a toast式的ABC聚會;死者回魂觀念對生者的威懾力;玉墜的代際傳承;一夫多妻;沒來由的性……絕大部分的符號,都在表現女人在那個時代的所代表的價值和地位。
  
  血脈親情是電影表現的一大主題,但是電影還探討了另外一個隱性主題:婚姻。雖然我沒結過婚,好像說婚姻會顯得自己很幼稚,也許本來就很幼稚。但是正是這樣,我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婚姻這個東西。從電影裏倒是不難提煉出婚姻的價值共識:尊重、溝通、理解、給彼此自由。毋庸置疑,在電影中,幾乎所有女人的命運都是以婚姻為轉折點的。奶奶角色在中國為人妻,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和自己孩子的性別捆綁在一起的,生兒子和生女兒將意味著母親在婚姻中的方位千差萬別;母親角色來到美國,一邊是自己在中國的殘破婚姻,轉過頭來卻還要尋找對婚姻的延續;女兒角色呢,則已經完全具備了美國婚姻觀,男女間沒有了敬畏和未知,他們交談更徹底,卻同時也為這種徹底付出代價。電影裏出現的婚姻男性大都是強勢、勝利者、不用承擔責任和痛苦煎熬的角色。有人說婚姻中男女的地位的這種天生不平等是以性為起點的,那就是說它是與生俱來的?(這個探討可以寫本書了)它甚至直至今天仍然強烈的影響我們的觀念以及我們這些年輕人在討論未來時不自主所具備的立場……女權主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濫觴也與此不無關係,但是我個人仍然堅持男女平等。婚姻是一個旅程,我們規定了和期望著它要和生命同時走到盡頭,所以在開始旅程時我們總要滿懷信心。
  
  曾梅最後見到自己兩個孿生姐姐的鏡頭,昭示著敘事鏈條的首尾相接,算是圓滿的結局,她的姐姐梗咽著喊出妹妹的時候,我也跟著梗咽。女人的靈魂自由有多麽重要,現在又有多少人會在意這一點呢?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喜福會英語讀後感

    喜福會英語讀後感 The first time I saw the title of the film, the Joy Luck Club...

  • 喜福會讀後感

    曾經連續八個月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喜福會》展示了它深遠的影響力。 小說描寫了四位中國女性...

  • 喜福會的觀後感

    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1993),很老的電影,Gigi推薦,就抽時間看完,基本是連續著看完。 《...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