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私人定製》的觀後感

今天心情很差,待在宿舍發呆,突然想到馮導的《私人定製》昨日上映的,想沒想就去影院看了。

  這部影片我還是蠻期待的。看開頭沒什麽吸引我的,我覺得他們演的多多少少有點刻意,或許是戲中戲吧。三個小品,一段公益片,就像他批的東西:俗。但是我不就是個俗人嗎,俗人不就看俗片嗎?雅片還看不懂呢。馮導的電影很平民化,適合解壓。至少我看這片子,挺樂嗬的。

  這部影片 喜怒哀樂 都有啊。總得來說 還是值得一看的。

  片尾的那個對大自然道歉我認為有點牽強,霧霾、汙染、過度采伐等等問題確實值得關注,強加進來有點刻意。

  片中唯一戳中我心的一處是宋丹丹在車裏聽著王錚亮的歌時流下的眼淚,以及她獨自走向小弄堂裏時那落寞的背影。

  反正是觸動到我了。


  從明麵上看,《私人訂製》似乎在硬件上對《甲方乙方》做了全麵升級。當年隻能開在大雜院裏的好夢一日遊,現在變成了全國到處飛的私人訂製,服務對象也從土大款升級到了國際名導。但是從軟件上來說,《私人訂製》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初《甲方乙方》的精氣神。雖然還是葛優率領著幾個嘴沒把門的都市青年說著一套一套的段子,但是當初接地氣的劉蓓何冰們是對現實生活的嬉笑怒罵,而《私人訂製》裏的鄭愷白百何就成了沒話找話。作為段子喜劇的鼻祖,用台詞逗觀眾開心一直是馮小剛的壓軸好戲,但是能把《私人訂製》裏的段子寫得這麽隔靴搔癢寡然無味,真不知道是馮小剛和王朔到底誰出了問題。而當如今國產喜劇已經初步進化到了以《泰囧》為代表的情節喜劇的發展階段的時候,還把賀歲片當大小品、當情景喜劇拍,是不是也有點過時了呢?

  除了段子不好笑,馮小剛講故事的能力也降到了新低。《非誠勿擾》係列再瑣碎,好歹也是圍繞著秦奮搞對象這一個中心思想在講故事,《甲方乙方》雖然情節點眾多,但也被姚遠和周北燕結婚這一個線索貫串了起來。而到了《私人訂製》,導演幹脆就沒費那個腦子,三段故事就是三個獨立的微電影,誰也不挨著誰。既然已經做成了微電影集合頁,人物性格什麽的也就無所謂了,四位主人公主要負責的就是串場,讓三個微電影看起來有一些關係就成了。主人公都沒有性格可言,那配角們也就更別提了,全是主創YY出來的天外來客,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都沒有。

  如果你還惦記著《甲方乙方》最後葛優那句讓陳凱歌心裏都一顫的台詞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那就等著在《私人訂製》裏被馮導補上最後一槍吧,如果說段子無趣、人物幹癟、沒有故事都隻能算是國產電影的通病的話,那最後一出向大自然道歉的設計簡直是神來之筆,直教人匪夷所思。而當葛優在最後被安排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得又是網絡上已經用爛了的段子,就讓人深深為主創的黔驢技窮而揪心。

  在《私人訂製》裏,四位主人公時刻把成全別人,惡心自己作為座右銘掛在嘴邊上,不知道為人民歡樂服務了這麽多年的馮導,在拍《私人訂製》的時候,心裏想的到底是什麽呢?是覺得人民這樣就已經歡樂了,還是把更多的歡樂留給了即將來到的春晚?

  好吧,最後心情還是不好。


  腦子中不停 的循環著王錚亮的那首 《時間都去哪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生兒養女 一輩子

  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鹽 半輩子

  轉眼就隻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私人定製的影評
  如果說《頑主》、《甲方乙方》這樣的好夢一日遊中,還是中青年王朔對生活的聊侃態度的話,那從《非誠勿擾2》開始,作為編劇出現的王朔,顯然已經步入他更加沉穩的中老年時期。當然,在《非誠勿擾2》中,編劇王朔隻觀照了人對死亡問題的思考態度問題,但在《私人訂製》中,我們卻可以看到,他對包括權利、藝術、金錢在內的大量事物都報以蒼涼。

  與青年對權利腐敗的批判態度不同,王朔在範偉清官夢一段中,以紀實加諷刺的方式,還原了一段清官如何下水的故事。若以中青年王朔風格來寫,這段將更加辛辣,但中老年王朔顯然更關注於對權利何以如此的思考。思考的態度,超過嘲弄與聊侃。該段最後以對話方式傳遞出編劇個人的思考成果,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至於一腔俗血一段,則是王朔對藝術的審視態度。與其他段落相比,該段更像是王朔與馮小剛對自身的調侃,或多或少地缺少大眾根基。作為藝術工作者存在的王朔與馮小剛,經曆過從俗到雅再到俗的過程,俗雖被批評,但卻可以大把換來世俗名利,雅雖然被唱高調,但卻隻能束之高閣、百無一用。《私人訂製》以講故事的方式,看似嘲弄雅俗,實則透露從藝者的迷茫。

  乃至宋丹丹窮人有錢一段,正式步入對人生金錢的思考。以有錢人的一天為藍本,卻最後輔之以一句,那些有幾千億的人,每天一睜眼,想的,不是必須花出去一千多萬,而是又要還銀行一千多萬。這是對整個商業運作形態的思考,這種思考方式,顯然有悲觀情緒在裏邊。青年熱衷諷刺有錢人,而王朔卻最終關懷起有錢人的生命狀態來,也隻有中來年人的精神狀態,可以實現這種普遍的關懷。

  影片最終以道歉結尾,很多觀眾反應此為環保宣傳片,動員大家愛護環境。實則不然。當馮小剛畫外音問葛優有一千萬、一個億、十個億是否願意捐獻給需要的人時,葛優說願意,當問有一輛車是否願意捐獻的時候,葛優說不願意。我們或許認為,這是對網絡段子的照搬。但從根本上來說,這個橋段,顛覆了前邊的全部道歉——我們善於用不痛不癢的道歉來彰顯自身的高尚,一旦關乎本人利益,便畏而不前。

  葛優與馮小剛最後的問答橋段,甚至是對編劇王朔的瓦解顛覆。王朔以劇本形式鳥瞰權利、藝術、金錢,看似高深,實則隻是因為事不關己,才能保持願意捐款一樣的道德高尚,一旦關乎個人,王朔也隻能是凡人王朔。瓦解自己,正是一種成熟的蒼老。

  自然,馮小剛拍攝這樣一部電影,在技法上,顯然離《一九四二》甚遠。毫不客氣地說,馮小剛隻是給王朔的段子打工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王朔段子,以爆笑人生的態度,透露蒼涼,進而刺痛現實。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私人定製》的觀後感

    今天心情很差,待在宿舍發呆,突然想到馮導的《私人定製》昨日上映的,想沒想就去影院看了。 這部影片我還...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