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青春的反叛、迷茫與孤獨彷徨
  
  在我上大三那年,就是1995年,在紅廟的一間平房裏,我第一次看到了《挪威的森林》。
  
  就在那間破舊的房間裏,我在村上春樹營造的淒美中久久不能自拔。
  
  說起來,現在被新人類奉為經典的《挪威的森林》,不過是一段青春期的戀情,裏麵有甜蜜,有苦澀,有困惑也有沒有緣由的寂寞。仔細想想,其實都逃不過讓人心動的俗套氛圍。可是它還是感動我。
  
  應該說,村上春樹不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作家。綜觀他的小說,缺乏流行小說的緊湊情節,沒有大悲大喜的人物刻畫,也沒有大鐦大合的細節。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歡他的作品,覺得讀不下去。可反過來看,這樣一部缺乏流行因素的作品可以流行日本甚至中國,更體現出它的非一般性的閱讀價值。
  
  作為一個生活在60年代的人,村上春樹將那一代無因的反叛、莫名的落寞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展現,並打碎了所有人的眼鏡,原來小說可以這麽寫!他並沒有像《尤利西斯》和《追憶似水年華》開創了一種新體,骨子裏也沒逃脫日本小說界一貫的水墨畫體例,他僅僅真實再現了年輕人的態度,用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對話描寫,就是不用情節描寫。
  
  《挪威的森林》內容很簡單:主人公渡邊的好友死於意外,他喜歡上了好友的女友——直子。直子因心理抑鬱住進醫院,在此期間,渡邊同時和直子以及照顧直子的鈴子還有一位叫綠子的姑娘保持曖昧關係。最後,直子死了,渡邊在衝破了好友之死的陰影後,與綠子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是一種怎樣的生活!?
  
  就像《珍珠港》《鳥人》以及數不勝數的反映戰爭、死亡的故事一樣,渡邊長時間的被死亡的陰影所包圍,未知的世界是如此的空虛,而且無望。生,不過是死的開始。愛與生的苦惱是一個連尼采都沒有參透的問題,何況渡邊君!於是乎,渡邊的許多做法讓常人無法想象。他會找妓女——覺得跟誰睡覺都無所謂;他會逃學——我終於得出大學教育毫無意義的結論……一切的一切,源於他對這個世界的恐懼感、失望感。
  
  人總是要死的,這是小說中鈴子對渡邊說的話。當時,直子的死幾乎讓渡邊崩潰。可是,自己的生活還要繼續,不是嗎?《和自己賽跑的人》裏唱到:我們都曾經不止一次的留級,最常見的就是你的女友離你而去,即使這樣,不還是拚命努力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成功的意義就在於超越自己。應該說,在遇到綠子之後,渡邊的生活態度在潛移默化的改變。綠子就像是積極向上的生活化身,慢慢的讓渡邊看到陽光,看到希望,看到生活的美好。
  
  最終,村上春樹也沒有逃脫俗套,希望戰勝了失望,活著戰勝了死亡,一個拋棄社會同時被社會拋棄的青年在愛情的力量下轉了一圈又回到了社會中,個體最終溶入整體!或者,敢死隊的生存狀態更賦有反叛的力量?誰知道呢!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