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李佩甫《城的燈》讀後感

《城的燈》讀後感
  
  ---人民網人民書城 閔雲童---
  
  作為一部以苦難和抗爭為主題的小說,李佩甫的《城的燈》建構了一個獨特的"圍城"世界:城裏有"榮光照耀",怡然而潔淨;城外,則是一個巨大的不斷為黑暗所吞食的黑洞,在欲望的淵藪中,罪惡肆意橫行。在這城裏城外的相互糾纏、撕咬的陣痛中,李佩甫通過他筆下的人物給我們展示了生命在對苦難與欲望的抗爭中所具有的厚重感,這種抗爭也是他對生存境況與價值理想的一次更為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作者又一次提出的一個觸及我們脆弱靈魂的極為尖銳的問題:我們的精神信仰歸之何處?
  
  李佩甫一直摯愛著他的豫中平原。在他的小說中,這片古樸的、具有濃鬱鄉村氣息的土地卻蘊藏著更鮮為人知的活力。這活力往往不是在麵子上顯露著的,它是深藏於骨子裏,隨著血液的流淌行遍全身的;它不是鋒芒畢露的,而是內斂的;它不是打開瓶塞就會飄香的酒,而是需要經年的窖藏的,愈埋愈沉默,愈沉默愈香醇。就因為這活力骨子裏頭是不屈的,所以它才不致於在沉默中消逝自己,而是以生命的潛流承載著人類的信仰之舟前行。李佩甫筆下的人物則在這生命的潛流中默默地以抗爭展示著生命的堅韌。在《城的燈》中,不論是為愛情而終貞不渝的劉漢香,還是為理想而放逐尊嚴的馮家昌,他們都成了生命力不斷伸延而超越自我的佐證。他們以沉默的方式選擇了承受,在沉默中生命的張力被無限拉大。在這些人物身上,李佩甫所要表現的不僅僅是單純的人性之美,更重要的是在他們潛意識中所板結的生命原衝動,這才是小說得以推進的原動力。在豫中這塊經曆了滄海桑田的土地上,唯有這生命的原衝動是亙古不變的,李佩甫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正是這些。
  
  李佩甫筆下的人物多富傳奇性,他們因其意誌的堅韌性與經曆的不尋常性,越顯出對生命體悟的深刻性。可以肯定地說,《城的燈》中的人物無一不是在對生命進行著極具韌性的抗爭。他們在苦難中塑造自我、超越自我,使自我與豫中--這塊孕育著生命力的土地得到了完美的結合。他們與這片富於傳奇色彩的土地的結合,使二者都在不覺中具有了極富力感的生命衝動。透過這些,我們能在史詩性的恢宏場景中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
  
  《城的燈》對生命的感悟是多元而統一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在馮氏一家的心路曆程中找到蹤跡。馮家作為一個獨姓家族在上梁--這個宗氏觀念極強的傳統村落,不斷遭到排擠,最終他們被迫脫離了鄉村文化母體而進入城市的空間。馮家在上梁所做的生存抗爭的無力更顯出了鄉村宗氏文化對生殖與繁衍需要所具有的壓倒性優勢。無視個體的生存,這似乎是一個悖論性的邏輯,而上梁人卻本能地接受著。在生存需要被宗族勢力(權勢)無情地驅逐之後,馮家昌選擇了他全然陌生的城市。在這裏,他必然又要麵對巨大的城市神話對他的壓抑,這造成了他身理和心理的雙重錯位。他一步步地被納入社會上層的軌道,並以此為起點規定了馮家五兄弟的前行之路,這是他們的墮落抑或是在尋找自我的救贖?似乎很難給以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種種文化觀念的糾結中,小說所要展示的絕非是孰優孰劣的簡單比較,而是要揭示由這種種觀念所組合而成的生存境遇中存在的多元衝突。人活在這個衝突之網中,往往會成為一隻身不由己的籠中鳥,難以突圍。李佩甫在小說中也引用了馬克思的那句話: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但與其說他是在重塑人的社會屬性,不如說他尖銳地指出了人的一種悲劇性生存境遇:作為個體的我們是永遠無法跳出這一窠臼的。
  
  李佩甫在小說中選擇了羔羊作為"城"的"燈",正暗示著他所讚同的個體在龐雜的社會關係網中所應堅守的道德立場。正像他以馮家五兄弟在香姑墳前的沉重一跪作為結局一樣,李佩甫依然執著地將他的精神家園定居在了諸如上梁的豫中大地之上。經曆過精神與肉體的分離、漂移和遊走不定之後,最後終於求得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回歸。較之《羊的門》,這顯然是一次不小的突破。在《羊的門》中,呼天成身體力行地捍衛著一個鄉村童話的尊嚴,在他抬起高昂的頭顱時,一切城市的肮髒與官場的腐敗就有如芒刺在背。但這終究免不去一些自戀的味道。《城的燈》則更象是作者的一次精神漫遊。在現實挫折的處處碰壁中,在潛在生命力的左衝右突下,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無寓更顯突兀。在這種困境中,人不僅需要捍衛精神家園與堅守價值理想,更需要對生活本身的透徹體悟。這體悟顯然是伴隨著痛楚的,它緣自與母體的距離日漸拉大,二者的分離過程就好像撕裂一個傷口,鮮血汩汩,卻愈見症結之所在。這是李佩甫在創作中所具有的勇氣,也恰是當下文壇所匱乏的。
  
  作為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李佩甫似乎一直在尋找一個完美的、足以承載他信仰的載體,它須摒棄一切可憎與虛謊之舉,須如羔羊那麽純潔,須能讓他頂禮膜拜。他仿佛也曾多次以為自己找到了,所以他安排了《羊的門》中的呼天成,以及《城的燈》中的劉漢香,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在步履維艱的前行中夭折。我們可以體會到李佩甫在艱難的前行中所邁出的每一步是何其沉重。然而正像他在開頭引用的《聖經》所言,"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仍舊是一粒。若是落在地裏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應算是一種精神的殉道,而唯其殉道,才能生發出更多新的可能。對於李佩甫追求理想的腳步而言,其作用大抵也會如此。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李佩甫《城的燈》讀後感

    《城的燈》讀後感 ---人民網人民書城 閔雲童--- 作為一部以苦難和抗爭為主題的小說,李佩甫的《城的燈》...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