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惜福

作者:林清玄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歲,她過世的時候我還年幼,有許多事已經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記得關於她的兩件事:一是她過世時十分安詳,並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過著極端儉樸的生活。她之所以那樣儉樸,不全然是經濟的原因,而是她認為人應該惜福。

  她不許家裏有什麽剩菜剩飯,因此到了晚年她還時常撿菜湯,把菜盤裏剩的菜湯端起來喝掉而不顧子女的勸阻。她也要求我們吃飯時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常嚇唬我們說:不撿拾幹淨,長大了會生貓臉。甚至有米粒落到地上,她也撿起來吃。

  除了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紙,要丟棄的書籍、簿本、紙張,絕不與汙穢垃圾混丟在一起,須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燒。

  她過世的前幾年,常有人問她長壽的原因,那時她不僅長壽,身體也健康,她總是回答說,可能是因為惜福。由於珍惜自己的福氣,才能福壽綿長。

  我當時頗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後來讀了明朝學者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書中說他年幼時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卜了他一生的吉凶,其中有一條是說到他補貢生的時候,一共吃了廩米九十一石五鬥,他感到十分可疑,直到補了貢生時他一算,正好九十一石五鬥廩米(按明朝學製,貢生之前是廩生,他們應得的米叫廩米,按月發放,所以易於計算)。

  了凡先生從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連一個人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注定,如果過度放縱地享用,不就是在提早損傷自己的性命嗎?

  釋迦牟尼在經中也時常叫人惜福、節製飲食,他在《雜阿含經》中說:人當自係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在《四十二章經》中說: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食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都是在警醒人不要過多追求多欲的生活,身心才能長保康泰。

  尤其在《佛說佛醫經》裏說得最為透徹: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

  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食無貸就是吃得過度。

  有九因緣,命未當盡為橫盡。一不應飯為飯(不隨四時而食),二為不量飯(不知節製地吃),三為不習飯(不知時間地吃),四為不出生(飯還沒有消化,又吃飯)……如是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飯在經書中隻是象征,用以教人惜福,我們常見到年輕時過度放縱的人,到晚年總受疾病的折磨,或淪為貧苦無依,有的人更是等不到晚年,足見佛經中所言句句在理。

  近讀弘一法師的演講集,他談到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首要就是惜福,然後才是習勞、持戒、自尊。因為他認為在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

  至於惜了福又怎樣呢?法師說: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隻好享受二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也隻有惜福的人才能習於勞動、持守戒律、自我尊重,因此,惜福是作為佛教徒要做的第一件事,不能惜福則不能言及其他。婆娑世界的凡人也是如此,我們可曾見過一個沉溺酒色、縱情逐欲的人能夠自尊、清明而活得健康和長壽的嗎?

  惜福不是少福,而是惜福得福,這就是平淡之人常享高壽的原因了。

  (從 容摘自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紫色菩提》一書)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經典語錄:吃虧決不虧,惜福才有

    經典語錄:吃虧決不虧,惜福才有福 1、幸福是,兩雙眼睛,看一個未來。 2、人生無須過於執著,盡人事安天...

  • 惜福

    作者:林清玄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歲,她過世的時候我還年幼,有許多事已經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記得關於她的...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