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行正道何必拘小節

作者:趙倡文
  南宋和大明,兩朝都是文人的天下,留名後世的武將寥寥。南宋初年的嶽飛與明朝後期的戚繼光取得的功績,可謂是這寥寥中的鳳毛麟角。嶽飛有他的嶽家軍,讓對手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戚繼光有他的戚家軍,一舉蕩盡為患南方數十載的倭寇,為老百姓所尊崇。

  人們知道嶽家軍,還知道嶽飛被十二道金牌招回,屈死在風波亭。關於戚繼光,人們知道他橫掃倭寇,卻鮮有人知他也曾駐守京北薊鎮十六載,拱衛大明都城,直打得蒙古朵顏部發誓永不來犯。

  嶽飛與戚繼光,一個在事業鼎盛時做了屈死鬼,一個卻立下一個個奇功。原因何在?一個朝中無人,一個後台很硬。

  嶽飛成名於南宋初年,朝中主和派當權,難得有知己。他生性耿直,不太會處理與當權派的關係。有一次,秦檜宴請百官,詩興大發,要求每人作一首詩,詩佳者坐上座。也許,文學功底深厚的秦檜想借此自我展示,但嶽飛卻不給他這個麵子,昂昂然自顧坐到上席,吟詩一首:自幼從軍未學詩,今朝赴宴強為之。削發搓韁係戰馬,拆衣抽線補征旗。江南美酒君須記,北國風霜我獨知。百萬金兵臨城下,再請諸公去賦詩。這樣的詩句,讓秦檜和諸位官員都覺得顏麵掃地。朝中也有主戰派,但是嶽飛疾惡如仇的個性,讓人很難接近。

  而戚繼光建功薊鎮,如果沒有張居正的鼎力支持,不可能如此順利。當時,隻要有人敢找戚繼光的麻煩,張居正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不動聲色地把此人調離或貶職,為戚繼光在薊鎮大張旗鼓地訓練士卒、建立新軍、修築長城、更新裝備等等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當然,張居正對戚繼光的支持也不是無緣無故的,一方麵是張居正為國選才,器重戚繼光的軍事才能;另一方麵,也在於戚繼光很會處理人際關係。為了報答張居正的知遇之恩,他曾給張送過重禮,並在張回鄉葬父時,派出自己最精銳的部隊護衛其南行。更為甚者,戚繼光每次給張居正寫信,都謙卑地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一個堂堂大將麵對朝臣居然如此卑躬屈膝,張居正能不視戚繼光為自己的親信,能不放手用他,讓他建功立業嗎?

  嶽飛不會送禮,更不會自稱門下走狗。

  從傳統的道德觀來看,戚繼光的操守確實不如嶽飛,但細讀史書,會發現戚繼光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戚繼光初調薊鎮,原想大有作為,他上書朝廷,要求撥十萬兵員,想訓練一支北方的戚家軍,以平定邊患。但朝中反對聲一片,指責他求望太過,誌意太侈。麵對朝中的反對之聲,戚繼光很快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得到朝中權要的支持,否則,空有愛國熱情,到頭來處處碰壁,一事無成。於是,在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期間,朝中換了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任首輔,戚繼光都與他們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又有誰知道,戚繼光為了國家的安寧,在這簡簡單單的關係二字背後,是如何忍辱負重,如何費盡心機?這些都是嶽飛不曾想到和做到的,所以他不被權貴重用,含冤抱憾而死。

  明代哲學家李贄的觀點非常明確,他尊重海瑞,但指出海瑞過於拘泥於傳統的道德,因此隻能是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棟梁。他讚揚戚繼光為千百世之人物也,對戚繼光為了國家的利益舍小節而顧大局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人說蓋棺定論,又說曆史任人評說,我隻是為嶽飛扼腕歎息:不知道他若晚生幾百年,目睹了戚繼光的成功,能否改變自己的觀點,在濁世裏也多建一些功業?

  (餘 暢摘自《中國青年》2012年第16期)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行正道何必拘小節

    作者:趙倡文 南宋和大明,兩朝都是文人的天下,留名後世的武將寥寥。南宋初年的嶽飛與明朝後期的戚繼光取得...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