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能耐得住煩,必然能成大事

不耐煩三個字經常掛在嘴邊,但耐煩兩個字讀起來覺得非常拗口,難怪這個詞雖然都是常用字,但兩個字的時候卻並不多見。

耐煩二字,最常見的應數曾國藩的那句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另外就是佛書上說的耐煩有恒了。這兩句話,一句是入世,一句是出世,但其含義卻是異曲同工的。無論做人做事,做久了煩字是無法避免的,但可以說99.9%的人都首先感覺不耐煩,因為人是有思想的,有思想就必然有想法,有想法就必然會多想,多想必煩!煩由此而來,既然煩是無法避免,那我們能做的就隻有耐了,以前我們形容一個有能力經常會所有能耐,看來耐字與一個人的能力有密切相關的關係。

在古漢語裏,能耐比能力出現得早,說明古人很早就明白:能耐得住煩,必然能成大事。我一直認為古人比今人聰明,古人能把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一篇千字文也是洋洋灑灑,可現在能做到如此能耐的還有幾個?西方教育的結果是教會我們方法,現在科技給了我們工具,有什麽不懂的,上網一敲,答案自然來。看似非常簡單,可是卻埋下很大的隱患,簡單的說,網上的答案尋根問底最初是出自一個看書的人之手,然後才是一傳十,十傳百。如果十年以後沒人能耐得下心來看書,我看那時候,互聯網上可能就會空空如也。而那一位耐煩看書的人,我們就稱之先生,這並非禮貌用語的先生,應該說他是我們的老師。

耐煩,是一種天分,雖然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可以後天培養,但其實並非如此。一個的血型、體質、大腦形成等因素會決定了他是否耐煩,還句話說,是否能耐煩,也就決定了他是否具備成功的條件。這個結論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它能說明一定的規律。成功的人外表都千差萬別,但其心理特征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專注。專注並不等於耐煩,專注是包含於耐煩,耐煩是專注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

如果說耐煩是天生的,專注就是需要修煉的,隻有具備了耐煩的天分,才有條件去修煉專注,佛家稱之為慧根,但專注隻是慧根之一,並非全部。小時侯喜歡發呆的人,有可能是天才,也有可能是白癡,更有可能是個平凡人,耐煩不能說明什麽必然的結果,但可以預示一個人未來的方向,古人能未卜先知,其實是他們能熟知世事,用我們現在的快餐填鴨式的思維去理解古書,當然我們不可能得正果,專家們輕易就下了個結論迷信!

迷信與否,在乎心,在乎耐,在乎煩。

網用心分享:有能耐的人特別能耐,善於忍耐、忍讓、克製。有耐性,不畏煩瑣,不怕繁雜,不懼煩惱,懷一個忍字作伴,一點一滴忍得住,人生便差不了事。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能耐得住煩,必然能成大事

    不耐煩三個字經常掛在嘴邊,但耐煩兩個字讀起來覺得非常拗口,難怪這個詞雖然都是常用字,但兩個字的時候卻...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