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星雲大師談處世

星雲大師談處世

你可以沒有學問,但不能不會做人。人難做,做人難。在現今的社會,人要有表情、音聲、笑容,才會有人情味。懂得感恩者,才會富貴。一點頭、一微笑、主動助人,都是無限恩典。

我們麵帶笑容,看在對方眼中,那朵微笑是發光的;當我們口出讚歎,聽在對方心底,那句讚美是發光的;當我們伸手扶持,受在對方身上,那溫暖的一握是發光的;當我們靜心傾聽,在對方的感覺裏,那對耳朵是發光的。因為發心,凡夫眾生也可以有一個發光的人生。

貪愛愚癡的人,永遠不懂得利用時空,甚至錯過了時空。隻有懂得利他利眾的人,才能把握無限時空。時間要節約,感情也要節約,欲望要節約,生命更要節約,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適當節製,不可以放縱泛濫,才是懂得利用時空的人。

作者:星雲大師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2歲於南京棲霞山寺出家,1967年創建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宗旨。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學校、育幼院、醫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等各種機構,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發展。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達百萬人之多。 星雲大師一生致力弘揚人間佛教,在廣泛參與社會活動之餘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係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1談勤勞

 佛門法器中的木魚,是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誦經時敲打魚頭,其用意在於:魚有一特殊習性,不管是在水中遊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敲打木魚來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要懈怠。另普賢警眾偈的經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

星雲大師略傳
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宜興大覺寺禮誌開上人出家。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1949年赴台,擔任《人生雜誌》主編、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1953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年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2年建設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製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裏程碑。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歲月裏,陸續於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十八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四所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商工、普門高中、均頭中小學等。此外,先後在美國洛杉磯、中國台灣、澳洲悉尼等創辦西來、佛光、南華及南天(籌辦中)等四所大學。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華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1970年起,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雲水醫院、佛光診所,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與福慧基金會於大陸設立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育幼養老,扶弱濟貧。

  1976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佛光大辭典光盤版,設立佛光衛視(現更名為人間衛視),並於台中協辦廣播電台。2000年創辦台灣地區第一份佛教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收錄海峽兩岸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一百冊等。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係列》、《人間佛教語錄》等,總計近兩千萬言,並被翻譯成英、日、西、葡等十餘種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教化宏廣,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則達百萬之多;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倡導地球人思想,對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自然與生命,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等理念多所發揚。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餘個國家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創會以來,先後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磯、多倫多、巴黎、悉尼等地召開世界會員大會,每次與會代表都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過聯合國審查肯定,正式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

  為促進世界和平,大師曾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各領袖交換意見,世界上亦德風遠播,舉其犖犖大者如:1995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的佛寶獎;2000年在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上,泰國總理乃川先生頒贈佛教最佳貢獻獎,表彰大師對世界佛教的成就;2006年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獎,以及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終身成就獎,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什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

  1978年起,先後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智利聖多瑪斯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泰國瑪古德大學、中國台灣輔仁大學、澳洲葛雷菲斯(Griffith)大學等校之榮譽博士學位。

  1988年,被譽為北美第一大佛寺的西來寺落成之際,除了傳授萬佛三壇大戒,為西方國家第一次傳授三壇大戒外,同時主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開啟海峽兩岸佛教界代表同時參加會議之先例,為兩岸佛教界首開平等交流之創舉。

  1998年2月遠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恢複南傳佛教國家失傳千餘年的比丘尼戒法。2004年11月至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傳授三壇大戒。大師並積極推動台灣地區佛誕節的設立。

  1998年4月8日,大師率團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蒞台安奉;2001年10月前往美國紐約9·11事件地點,為罹難者祝禱;2002年元月與大陸有關方麵達成佛指舍利來台協議,以星雲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為原則,後組成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蒞台供奉三十七日;2003年7月,大師應邀至廈門南普陀寺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同年11月,?邀參加鑒真大師東渡成功一二五〇年紀念大會;隨後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首度應邀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年2月,兩岸佛教界共同組成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台、港地區,以及澳、美、加等地巡回展演;2006年3月,應邀到享有千年學府之譽的湖南長沙嶽麓書院,講說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是為曆史上第一位到此講學的出家人。同年4月應邀出席於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說如何建設和諧社會,寫下宗教和平交流新頁。

  2004年應聘擔任中華文化複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等領袖,共同出席和平音樂祈福大會,促進宗教交流;11月,與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審查人馬悅然教授及漢學家羅多弼教授就佛教與文學、佛教與世界和平進行交流座談。

  大師自1989年訪問大陸後,便一直心係祖國的統一,主張一個中國。近年回宜興複興祖庭大覺寺,並捐建揚州鑒真圖書館、接受蘇州寒山寺的贈鍾,期能促進中國統一,帶動世界和平。

  大師對佛教製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

  台灣佛光山法堂書記室

自序 人生時空的圓

人生在世,歸納而言,就是與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一是他人。

  自處處人,就像在

  畫圓,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所畫出來的一個人生時空的圓。

  自處看似簡單,其實微妙難言。有的人終其一生,不曾真正認識自己、探掘自己;不曾好好處理在悲喜、起落或失衡、匱乏等等情境下的自己。我

  有一位偉大的師父,在我還是一個小清眾時,曾經對我說過一段話:你以為自己很窮,什麽都沒有,其實隻要我將喝茶的錢省下一點給你,你就用不完。但我就是不給你錢,你現在不懂,將來就會慢慢明白。

  我後來真的明白了師父的苦心,他是要我在無中生有。

  雖然沒有完整的鞋襪,但是手腳勤奮,我習得了各種生活技能、做務功夫。

  雖然沒有厚軟的衣服,但是佛法如衣披覆,足以身心生暖。

  雖然沒有頓頓飽餐,但是書香作伴,那是最香甜的酥酡妙味、精神食糧。

  其實沒有人是真正窮的,隻要能夠自我覺知,知道如何開展自己的潛

  能,規劃自己的生涯,修養自己的身行、口說、意念,修得一份心境美,一切處境都是美。

  我常對徒眾說,如果我們能夠打從自己的心裏製造光明的見解、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語言,與他人共享,就能擁有一個豐美的人生。

  所以,一個人自覺尚不夠,還要利他,在人際相處中,隨時隨地發心去利益他人。

  佛陀座下有一位專司接待賓客的陀驃比丘,每天迎送來往訪者,任勞任怨;即使夜半有人敲門求宿,也都滿懷歡喜地點燈領路、安頓住宿,讓來人賓至如歸。這般數十年如一日,終於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報,從此,不需打著燈籠,也能為人照光引路。

  雖然我們無法像陀驃比丘一樣手指放光,但是,當我們麵帶笑容,看在對方眼中,那朵微笑是發光的;當我們口出讚歎,聽在對方心底,那句讚美是發光的;當我們伸手扶持,受在對方身上,那溫暖的一握是發光的;當我們靜心傾聽,在對方的感覺裏,那對耳朵是發光的。

  因為發心,凡夫眾生也可以有一個發光的人生。

  人生處世,處的就是這世間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我們的交友、說話、立誌、情愛、財富、健康、管理……種種問題環繞四周,這是一生的修行、一輩子的功課。龐雜也罷,繁複也罷,古德有言:今生一照麵,多少香火緣,人我關係,因緣相會,能在每一個時刻,讓心燈通體明亮,從內向外燭照,就是生命的無上之價,就是對所處世間的一個光明供養。

懶惰之害

有一個寓言說:有一家人都很懶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媽媽做;媽媽也懶惰不做,就叫兒女做;兒女也不肯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沒有辦法,隻好用尾巴掃地,用身體抹桌椅,甚至用嘴銜水管來澆花草。

  有一天,來了一個客人,見到小狗在做家事,很訝異:喔!小狗這麽能幹,還會做家事呀?小狗說:沒有辦法,他們都不做,隻有叫我做。客人一聽,大吃一驚:小狗也會說話!小狗趕快對客人示意:噓!不要讓他們知道我會說話,否則他們還會要我接電話呢!

  一個人,天生兩隻手,就是要做事;生來一雙腳,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嘴巴要講話,天賦於我們的本能,如果不用,人豈不是成為廢物了嗎?

  西諺有雲:黃金隨潮水流來,也要你早起去撈起它。中國人一向相信財神爺可以送財富;但是財神送財來,也要你禮貌地去接受,如果你懶惰避開他,也不能發財。甚至圍在頸項上的大餅,你吃完了前麵的部分,如果連轉動一下都懶得去做,那麽餓死也是活該。

  其實,人多數是不懶惰的,你看,眼睛天生用來看世間萬物,但是人覺得不夠,因此發明顯微鏡、望遠鏡,希望看得更高、看得更真;耳朵天生要來聽聲音,人們又發明了擴音機、廣播機、電視機,希望聽得更遠、更大聲;雙腳天生應該用來走路,人們又發明腳踏車、機車、汽車等,希望能與時空競賽。

  世間上,懶惰與貧窮是難兄難弟。因為懶惰,所以貧窮;因為貧窮,因此容易懶惰,這是互為因果。所以,吾人要想改變命運、改變貧窮,必須舍棄懶惰,要能勤勞精進。

  讀書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會讀書。修行的人,身要禮拜、口要稱念、心要觀想;能夠三業接觸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佑。

  所謂春天不下種,何望秋來收?不播種,如何有收成?不勞動,如何有成就?一個懶惰懈怠的人,即使才華過人,永遠也用不到自己的長處;如此辜負天生我才,豈不可惜複可悲乎?

有永遠休息的時候

自從加入弘法利生的行列之後,近五十年來,到處行腳,不曾停止,尤以近幾年來,周遊五大洲,更是席不暇暖,有人關心,問我:你為什麽不休息呢?我都如是回答:將來有永遠休息的時候。

  從小到大,我一直喜歡閱讀名人傳記,在神遊古今中外時,經常發現成功幾乎都屬於勤奮工作的人,而驕奢放逸的人注定要走向失敗的命運。多年來,我踏遍全球各地,在考察人文風俗,經過一番比較之後,深深感到前途充滿希望的國家,往往都擁有樂觀進取的人民;反之,落後貧窮的國度裏,不知勤奮生產的人比比皆是。我發覺那些具有恒心毅力,能夠百折不撓的朋友們,活得最為充實幸福。我自己做過各類不同的苦工、勞役,隻要利濟有情的事業,縱使是經過一番辛苦奮鬥,都能令我終身回味無窮。所以我經常告誡徒眾說:精進勤勞,是善德,是財富;懈怠放逸,是罪惡,是貧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自然中,四季輪流遞嬗,行星運轉不息,我們是大自然裏的一分子,又何能遁逃於天地之間?而止水易生蟲,滾石不生苔的現象,更說明了唯有將自己動起來,才能創造無限的活力;唯有精進不懈,才是順應天心,安身立命之道。因此,我對那些勸我不要忙碌,好好保重身體的人說:忙,才是保重。因為將來我們都有一個永遠休息的時候。

拙處力行

巧與拙,一般人皆喜歡巧,不喜歡拙。

  但是,巧言令色、巧詐虛偽、巧取豪奪、投機取巧,巧得心機太深,巧得花樣太多,不但不能讓人欣賞,反而令人感到可怕。所以,不是真正的巧,不如拙比較好;拙就是實在、至誠、本分,就是按部就班的拙處力行。

  鄭板橋一生服膺難得糊塗的人生哲學,此即所謂取巧不如養拙。一個人若能心細身拙,有時候更比靈巧重要。

  巧來自於拙;巧要能巧得妙、巧得奇。例如:把笨手變成巧手,把愚言變成巧言,把邪思變成巧思,把惡計變成巧計;甚至巧學、巧心、巧行,乃至做一個巧婦、巧匠、巧人等。但是,如果不能巧,則還是拙處力行來得踏實些。

  俗雲熟能生巧,勤能補拙。世間上沒有一步登天的好事,凡事都必須按部就班、力行實踐。所謂一步一腳印、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基礎不紮實,或是懈怠疏懶,則如氣功師練功,一日不練,十日無功;十日不練,百日無功;時斷時續,斷送氣功。如果是鋼琴家,則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外行知道。如果是作家,也要勤於寫作才能進步,否則寫作不勤,就會一日不寫,筆重十斤;兩日不寫,筆重百斤;三日不寫,筆重千斤;久不動筆,筆重萬斤。一旦筆重萬斤,則表示不能再寫作了。

  所謂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愚時才是賢;要得巧功,必須先付出許多笨拙的苦功。現代人不注意拙處力行,例如軍隊未能刻苦訓練,怎能沙場取勝?學子不用心苦讀,怎能金榜題名?科學家也是要經過百千次的實驗,才能有所發明;工程師繪圖,也是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才會有傲人之作傳世。

  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真正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所以,修行的人不要希望當生成就;是薄地凡夫,哪能容易立地成佛?農夫種植,也要一鏟一鋤地耕耘;機紡巧織,也要一經一緯地紡紗。速成的東西總不能持久,能從拙處力行,做人才能彌久芬芳,做事才能曆久成功。

從勤奮中打發時間

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歲月。在這一段漫長的人生裏,如何去打發時間,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社會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樂去打發時間,打牌、賭博,做無聊的事,來消磨歲月,這實在非常沒有意義。那麽,該如何打發時間呢?我認為應該從勤勞奮發中去打發時間。

  前幾天,高雄一位公司的董事長和我講了幾句話。他說:以我現有的財產,即使我一天用十萬元,我活過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錢,可是我還在工作,我是貪得無厭嗎?不是的,我是以做事業來打發時間的。

  他這段話,使我們了解,人唯有在工作裏,生命才有辦法安住,人活得才有意義。沒有工作是很無聊也很乏味的。

  那位先生又說:我的錢雖然很多,但是自奉甚儉,我不抽煙,不喝酒,不去娛樂場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報紙,如此而已,一天過去,第二天又帶著飽滿的精神開始工作。

  這些話,使我領悟到社會上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絕不是從安逸享受中得來,而是從不停地勤勞奮鬥中獲得的。

  佛教本來就是講求奮鬥、講求進取的。六波羅蜜中,有精進波羅蜜,是菩薩成佛的六種重要法門之一,佛經裏有關勉勵精進的故事相當多。我們的教主佛陀成道的經曆,就是精進的最佳事例。據說,本來彌勒菩薩是比佛陀早學佛的,但是由於佛陀的精進力與勇猛心,超過彌勒的境界,終於先而成佛。佛陀的這個事例,實在是我們佛子的最佳典範。

  在佛光山佛學院的學生,每個人都要輪流打掃、典座、出坡、勞動服務,我們這樣的安排,並不是非要大家為佛光山擔當,而是具有另一層意義,我們要使學生們的生活,用工作來充實,從工作中去修道、去體會,做出生命的力量與發揮生命的意義,對於這一點,凡是對教育有認識的人,看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一個不稱讚的。反而有很多人說:這樣的教育,才契合新生活教育。不過,學院教育方針雖然如此,但是,如果各位不帶著歡喜心去從事工作,不帶著認真的態度去奮發圖強,也就枉然了。

  俗語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們必須要自己從勤勞奮鬥中去創造光明,從勤勞奮發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2談說話

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聞其聲,故為人應慎言語以養其德。過頭的飯可以吃,過頭的話不可以說。聰明人想過才開口,愚蠢的人說後才回想。

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

-

多年以前,曾經在一篇文章裏,讀到這麽一句話: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當時深深感到十分受用,於是謹記心田,時刻反省,隨著年歲的增長,益發覺得其中意味深長。

  俗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傳達感情、溝通交流的工具,但是如果運用不當,雖是出自無心,也會成為傷人的利器。

  回想我這一生中,不也常被人拒絕,被人挖苦,甚至被人毀謗,被人誣蔑嗎?我之所以能安然度過每個驚濤駭浪,首先應該感謝經典文籍裏的嘉句和古德先賢的名言,其中史傳描述玄奘大師的言無名利,行絕虛浮,是我自年少以來日日自我勉勵的座右銘,多年來自覺從中獲益甚深;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總是在我橫逆迭起的時候,掀起我無限的勇氣;每當險象環生的時候,想到鑒真大師所說的為大事也,何惜生命,強烈的使命感不禁油然而生,增添我心中無限的力量。

  此外,我也頗能在心裏自創如陽光、花朵般的語言,陶醉其中,怡然自得。

  記得開創佛光山時,學部圓門前麵有一塊小空地,我常邀師生徒眾共同喝茶談敘,當時心中常對自己說:真是太好了,居然有這麽一塊空地,供我們師徒接心。

  後來我們開辟了一條菩提路,我心裏也十分興奮:真是太美了,我們又多了一個跑香散步的地方。

  當寶橋完工的時候,快樂的感覺常常湧上心頭:真是太方便了,現在有了這麽一條橋越過溪流,再也不用涉水繞路了。

  即使買了一本小書放在圖書館,我也是滿心歡喜:大家又多了一份精神食糧了。

  由於把許多事都視為好大、好美,所以,我從不將心思局限於人我比較上,而能從心靈的提升,來擴大自己;從建設的增長,來完成自我,故能知足常樂,積極進取。

  經雲: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我們的心就好像工廠一樣,設備良好的工廠製造出良好的產品,人見人愛,設備不好的工廠隻會增加環境的汙染,自惱惱他。如果我們能正本清源,打從自己的心裏製造光明的見解、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語言,與他人共享,則能擁有一個豐美的人生。

問號的得失

-

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問號?,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句號。,還有的人說話喜歡用驚歎號!;甚至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刪節號……。

  喜歡用句號講話的人,凡事總會給你一個交代或答案;喜歡用刪節號講話的人,隻要你虛心探究,也總能知道他的內容;用驚歎號講話的人,喜歡大驚小怪,虛張聲勢;唯有用問號講話的人,內容比較複雜。

  問號,有時候是表示善意的關懷,會有好的結果;但是有時候問號也會產生不良的結局。例如,對人問安時說:你好嗎?你吃過飯了嗎?你近來如何?這些都是善意的問號。也有的人跟人請示:你對時局的看法如何?你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何見解?這些都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

  最可怕的就是責備的問號:你來這裏幹什麽?怎麽到現在還沒有做完?為什麽花了那麽多錢?為什麽吃那麽多東西?為什麽今天遲到了?你今天怎麽起得那麽遲?用這種口氣對人說話,其結果就會難以逆料。

  有時候我們做人,成了一個問號的人物,這就非常麻煩了。例如人家會問:他靠得住嗎?你能信任他嗎?他有資格嗎?他能擔當嗎?

  甚至因為自己過去不良的記錄,也會成為別人質疑的問號:他過去不是持反對意見嗎?他不是曾經對你有過不滿的舉動嗎?他曾經擅離職守你知道嗎?他曾經沒有完成任務你記得嗎?所以,一個人一旦變成問號人物,就很難令人信賴。

  人,要經得起問號,在別人對我們的各種問難之前,我們都能給人正麵的、滿意的答複,這個人在社會團體裏,就比較能站得住腳了。

  做人,也不要經常說些問號的話,肯定總比問號要好得多。有的人想找我們做事,我們馬上回答:你自己呢?你為什麽不做?人家跟我們借一本書,你可以說我沒有,但你偏要問:你為什麽不自己去買呢?向你借錢,你可以不借,但不能問:你老是借錢幹什麽?找你做事,你也可以婉言謝絕不做,但不可以說:你找我做,那你自己做什麽?這種問號式的對談,就很容易傷害彼此的感情。

  問話,要有藝術,有藝術的問話是尊重別人,是虛心客氣,是求人幫助,但不可用責備的口吻、責備的態度。你再好的意思,問話的時候如果含有責備、反詰,就沒有藝術了。

  在《戰國策》裏,有許多君與君、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問答故事,乃至一些遊說舌辯之士,在一問一答之間,都蘊涵了無限的智慧,以及人際之間的倫理綱常。所以,我們與人說話,最好要學習和帝王的問答,要學習把對方均當成是老師、學者、專家,如此自能從對話問答中得出許多的智慧。

鬥雞性格

人是很不明理的,常常為了一點芝麻小事,而背負了很長時間的誤會。

  有一位囚犯被關在牢裏,埋怨房子小,有一天,有一隻蒼蠅飛進房裏,他就去撲捕,飛東抓東,飛西捕西,還是沒有抓到,方醒悟到原來他的房間竟然這麽大,連一隻蒼蠅也抓不著。所以,他覺悟到: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假若,有徒眾毀壞常住物,如打破了茶杯或把房子燒了,我不會生氣;但是,隻要有徒眾,用一句話來傷人、侵犯人,我就比較不能寬恕他。因為侵犯人,就如同給人一刀。所以,不可以用語言、氣勢侵犯人。

  近來,經常開示信眾,講話不要做烏鴉嘴,要做喜鵲報喜;待人不要做相打雞(台語:鬥雞),要做鳳凰來儀;處世不要做木頭人,要做微笑彌勒。

  偶翻《莊子》,見有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內容大意是說,有個有名的鬥雞師,名叫紀渻子,他訓練的鬥雞,遠近聞名。

  有一天周宣王要他訓練一隻勇猛無比的鬥雞。紀渻子接受任務後,一過數十日,一直沒有消息,宣王等得不耐煩,就催著紀渻子,紀回答道:還不行,此雞生性自狂自傲,隻會虛張聲勢,其實遇到強者,不堪一擊!

  宣王又等了多日,再催問如何?紀渻子回答道:還是不行,因為此雞沉著不夠,它一聽到其他雞叫就會衝動,擺開架勢,還不是大將之風。

  又過多日,宣王再催;紀渻子回答道:大王,現在仍不行,因為此雞一接近其他雞,它就會氣昂昂、雄赳赳,像如此不能沉著的匹夫之勇,還不是最好的鬥雞。

  最後,宣王失望,不再催問。

  一日,紀渻子主動向周宣王報告:大王,你要我訓練鬥雞,現在任務已完成了。此雞現在聽到其他雞啼叫,恍如不聞;見到其他雞跳躍,恍如不見,簡直就像隻木頭雞。氣定神閑,從容安詳,已是全能全德。隻要其他鬥雞一見到它,就會落荒而逃,不戰而勝,這才算真正的鬥雞了。

講話是修行

(一)

  王陽明有一次跟學生出遊,路旁有兩個人在吵架,一個罵道:你沒有天理!一個反駁道:你沒有良心!

  王陽明就對身旁的學生說:你們聽,他們在講道。

  學生說:老師,他們是在吵架。

  天理、良心要求別人是在罵人,若要求自己是在講道。與人相處,講話是一種很切實際的修行,語言的讚美是一種布施。是非常因講者、聽者、第三者無心地搬弄而惡性循環。大家都知道,是非止於智者,彼此能聚在一起,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而破壞掉這份難得的因緣。

  (二)

  語言是溝通感情、傳達思想的工具,但不得體的言語或過多的音聲,常是是非煩惱的因由,故佛門常教我們要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還有維摩居士的一默一聲雷都是很發人深省的棒喝。

  蘇格拉底非常善於演說,以教人如何講話為職。有一位青年前來請他教導演說,並說明演說如何重要雲雲。蘇格拉底等他說了半天以後,向他索取兩倍的學費,青年問為什麽?

  蘇格拉底說: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

  俗雲:一言折盡平生福,謹言實在是修身要件。

  (三)

  言語之於我們,乃在使我們互相做悅耳之辭。無意間聽到徒眾的談話,措辭實在值得商榷,如:

  是我拉他來的。為什麽不說是我請他來的。

  這是我管的……為什麽不說這是我負責的……

  我調查大家都很高興。為什麽不說我知道大家反應都很高興。

  你聽我的。為什麽不說我們來溝通一下。

  你可別後悔。為什麽不說你不再考慮嗎?

  你要給我小心!為什麽不說你還是謹慎點好。

  ……

  同樣是中國字,為什麽不加點兒潤滑?不僅聽起來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真是辜負中國文字之美。

  晉武帝司馬炎剛登上皇位的時候,一天,他占卜得了個一字。按當時的迷信說法,帝王傳代的多少要看得到數目字的多少,中國向來以三、六、九為吉祥數字,占卜得了個一字,晉武帝心裏當然有點悶悶不樂,連群臣也大驚失色。

  這時,侍中裴楷就上前進言道:微臣聽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神’得到一就靈妙,‘穀’得到一就充盈,‘萬物’得到一就化生,‘君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能統一,人民都忠貞於他。短短的一席話,說得晉武帝轉憂為喜,群臣也對裴楷的善對由衷歎服。

  可見任何一件事,都沒有絕對的,說得好,即能轉憂為喜,轉悲為樂。

不妄語

曾有一賣布的信徒告訴我,他什麽戒都能守,就是不能守不妄語戒,我問他為什麽?他舉了個例子——客人指著一塊布問:這布一碼多少錢?

  信徒答:三元。

  客人再問:會不會褪色?

  信徒答:不會。

  客人就買布了。

  我告訴信徒:說謊不能賺錢,信用才能賺錢。

  客人問:布一碼多少錢?

  信徒答:三元。

  客人再問:會不會褪色?

  信徒可以回答:會,不過那裏有一碼八元的布,不會褪色。

  如此,客人選擇一碼八元的布,信用自能幫人賺錢。

3談交友

 君子以道為友,小人以利為友,不管什麽時候,人總離不開朋友,故:對淵博之友,如讀奇書異誌;對風雅之友,如讀明人詩文;對幽默之友,如讀傳奇小說;對謹慎之友,如讀聖賢經傳。財富並非永久的朋友,但朋友卻是永久的財富。

益友與損友

世間上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有所謂的益友與損友。什麽叫益友,什麽又是損友呢?在佛經裏說朋友有四品,就是四種朋友:

  一、 有友如花:有的朋友對待你像對待花一樣,當你盛開的時候,他把你插在頭上,供在桌子上;當你凋謝了,他就把你丟棄。也就是說,當你擁

  有權勢、富貴的時候,他把你捧得高高的,凡事奉承你、隨順你;一旦你功名富貴沒有了,失去了利用的價值,他就背棄你,離開你,這是嫌貧愛富的朋友。

  二、 有友如秤:有的朋友像秤一樣。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頭;如果你比他輕,他就高起來。也就是說,當你有辦法、有名位、有權力時,他就卑

  躬屈膝、阿諛諂媚地向你低頭;等到你功名權力沒有了,他就昂起頭來,看不起你了。

  以上兩種是不好的朋友,另外還有兩種好的朋友:

  一、 有友如山:有的朋友像高山一樣,山能廣植森林,豢養一切飛禽走獸,任憑動物聚集在裏麵,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好朋友像山,有著廣闊的心胸,就像孟嚐君一樣,有食客三千,能容納很多的朋友。

  二、 有友如地:有一種朋友如大地,大地能普載萬物,我們在大地上建房子,栽種花草樹木,乃至人、車行走其上,大地都毫無怨尤地承受著。

  所以,像大地的朋友,可以普載我們,替我們擔當,替我們服務,這兩種如山如地的朋友都是益友。

朋友的類型

人生在世,不可能過著離群索居又沒有朋友的日子。而朋友之種類,有泛泛的點頭之交,也有全仁全義的生死之交,更有以買賣方式而做朋友打交道的。

  《史記》中有個故事:廉頗是戰國時代趙國的良將,功績甚偉,被封為上卿,富貴冠極一時,所以養了很多門客謀士來助長自己的聲望。

  後來秦趙交兵,趙王誤中反間計,以為廉頗無能,就用趙括接替廉頗的職位。由於廉頗失去權勢,其門客紛紛求去,改投其他權貴之門。及至趙括失敗戰死……趙王再次啟用廉頗為將,大獲全勝,封官為信平君。他的權勢較往日更高更大,以前求去的門客,立即回來投靠他,廉頗已看盡富貴炎涼狀態,十分氣憤門客的作為,想逐退所有的門客,其中卻有人說道: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實在是一語道破世人勢利的心態。

  又,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嚐君,也由於權位的起落,識盡門客的本來麵目。一朝恢複權勢,想以唾沫來羞辱那些勢利的門客,幸馮諼在旁勸解而作罷,馮諼言: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

  人爭求榮,就其求之時,已極人間之辱;人爭恃寵,就其恃之時,已極人間之賤。

  讀《愛廬小品》其中《交友之道》一篇中,把朋友分為如下種類,甚有新意:以道義相勉,有過失相勸的叫畏友;

  有急難相助,逢生死可托的叫審友;

  知麵不知心的叫麵友;

  隻知甜言蜜語、酒肉遊戲的叫昵友;

  遇到有利就相奪,有害就相軋的叫賊友;

  因地位盛衰而友情冷暖的叫華友;

  依利益多寡而辨厚薄的叫秤友;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星雲大師:心念決定命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長命。無奈事與願違,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諸事不順、災厄...

  • 星雲大師談處世

    星雲大師談處世<str><o:p></o:p></str></p> 你可以沒有學...

  • 星雲大師談處世讀後感

    星雲大師談處世讀後感(一) 日前,蒙友人力薦《星雲大師談處世》,拜讀後獲益良多,有感言萬千,不吐不快...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