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做人最高境界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術兼修、內聖外王()


張誌遠

做人的最高智慧

對一個人來說,學會做人要遠遠比學會一門專業更重要。但是現在沒有一所大學設置做人這個專業,也沒有形成一個係統的學科和專業。

關於做人的智慧,有兩大體係,一種是講究外在的技巧,主要是以現代西方體係為代表,可謂汗牛充棟,動輒幾百頁厚的教科書,例如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等或者李宗吾的《厚黑學》等;另一種是講究內在的修養和悟道,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為代表,最著名的莫過於老子的《道德經》,把智慧精煉到一個道字,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

對於處在現代速食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更喜歡技巧,捷徑,竅門,速成的辦法。所以大多數人忽略了對境界、格局的修煉,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迷失了本我,也導致現代社會變成了一個唯利是圖、道德淪喪、沒有信仰沒有原則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一個小人才能得誌的畸形社會,而出不了聖人豪傑。

對現代年輕人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往往空談大道理而並不實用,是出世的哲學,並不能入世應用到實際。並且這種境界是需要在不斷的磨難和檢驗中才夯實的,所以一般都是人到中年甚至老年才開悟。如果沒有外在的實力相匹配,空談境界隻會給年輕人帶來苦惱和矛盾。

那麽有沒有一套符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經得起現代科學檢驗的體係,可以讓年輕人們內外兼修,一舉兩得?

有的。其實東西方講的本來都一樣,隻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國學不隻是對自身的修煉,也是可以結合到現實生活中來的。我門從傳統文化中提煉出來幾句話。這就是知行合一、道術兼修、內聖外王。

這三個詞是古代做人智慧的精髓,這幾個詞跟現代管理學結合起來,是最實用,最現代化,最老少皆宜的做人智慧。這個世界變化越徹底,挑戰越嚴峻,這些智慧就對人們越重要。

國學的誤區

年輕人總覺得國學是有錢有閑的中老年人才熱衷的東西,總以為學國學就跟學高爾夫一樣是死要麵子活受罪的應酬需要。一提到傳統國學,腦海中就浮現一個在香爐邊打坐的老道士模樣,不食人間煙火,躲到深山修身養性。

其實這是嚴重的誤解。盡管大家都口口聲聲說東西結合、洋為中用,但是從來沒有人認真地把國學跟現代科學融會貫通。長期以來國學跟現代管理學仍然是水火不相容的兩個體係,學國學的都是道士形象的老年人,學現代學科的都是西裝革履的年輕人。就好像中藥和西藥一樣,是兩種解釋,是雞同鴨講。

很多年輕人以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技能是學會最新的科技、掌握最新的潮流,而沒必要搞什麽虛的內心修煉。但是,任憑科技日新月異,而人性卻是千古不變的。不管你懂得多少高科技,你的人性是和幾千年前的人是一樣的。隻要你掌握了人性,任有千千萬萬個懂新技術的人,都能為你所用。所以不要瞧不起那些大腹便便的領導們,他們就是因為精通人性、懂得處理人際關係,才比你混得好多了。尤其是在中國已經進入老年社會,把持社會資源的還是追求傳統的老年人,年輕人必須和他們一樣通用的語言,才能從他們那獲取資源。例如中移動的企業文化是正德厚生臻於至善。不懂這句話意思的人,你會和移動領導有共同語言嗎?所以學習傳統文化是人生的必然經曆,你早晚都得學,早學早獲利。

中國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告訴我們做人的最高智慧了。自古以來,這麽多聖賢之人親身試行,印證了其實效。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獨特的社會文化已經根深蒂固,而這一套體係最適合中國人,最適合中國的人文社會。忽略這些,或者照搬西方文化的人,在中國文化這樣的汪洋大海中必定會遭遇風暴。

年輕人的國學

讓年輕人困惑的不僅覺得國學和現代學科的差異,就連國學本身也門派繁多,學術之間也互相矛盾,讓想學習傳統文化的人無從下手。其實先哲們的思想不矛盾,隻不過是分不同年齡段而已。

孟子是年輕人的哲學,講內聖外王,講進取,不僅是道德上的,還有作為上的。

孔子是中年人的哲學,平和、敦厚、智慧。重視對個人內心的冶煉,上升到仁的範疇。

老子和莊子則更智慧,更灑脫,也更具有平衡的意義。或許一個人隻有先擁有以後,才能懂得分享,懂得放棄,懂得回歸虛無。

簡單來說,儒家是入世的哲學,道家時出世的哲學,佛家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哲學。儒家看似入世,但它的極致也是出世,孔子把出世的道理融入入世之中。但是對於隨著社會發展到如今,國學的理論基本上都算是出世的哲學了。

現代受西方文化影響,現代人更注重向向外求,追求物質,西方發明是一點一滴地累積,不斷前進,所以後者一定比前人強。因此現在年輕人總覺得自己比古人強,所以不用去學習古人的文化。但是,在充滿物欲的世界,我們雖然能夠達到物質文明,卻丟失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而中國文化是向內求,以求生命解脫。中國古代先哲把所有的智慧都說出來了,後人很難超出範圍。聖人大徹大悟了,其靈魂的境界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沒有什麽發展與不發展的。

因此,年輕人要成體係有步驟地學習,先學適合自己年齡階段的,隨著年齡增長去學習和實踐中年哲學、老年哲學。

而我的使命,就是把國學在年輕人中盡早普及的辦法,有了這個法寶,年輕人將不再迷失方向,一定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提前從中老年人手裏接社會的班。

知行合一、道術兼修、內聖外王的含義

1、知行合一,知道的要和行動要一致。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乎你懂得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將所知化為所用。用現代的話講就是知和行的轉換率越大越好。

2、道術兼修,道是道理,術是謀術。道是做人的原則,是不變的,術是做人的技巧,是需要多變的。隻講原則是迂腐的,隻講技巧是淺薄的。用現代話講,就是做人的戰略和戰術要統一。

3、內聖外王,內聖是人格理想, 外王是政治理想。在內能夠修養自己的品德,象聖人一樣;對外能夠建功立業揚名青史。內聖外也聖,就成了迂腐。外王內也王,就成了暴戾。

一句話,知行合一是要你去做事,道術兼修是要你做對事,內聖外王是要你做成事。

去做事,是告訴你,僅僅懂的知識多沒有用,擴大你的影響力,就要去做事。

做對事,是告訴你,你做的每件事要有意義,別為了眼前利益迷失了方向,要和你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戰略和戰術要一致。

做成事,是告訴你,內心有高境界,體現在外麵就是要成王、要成事。這樣才能內外一致,名利雙收。

這三個詞代表了做人的最高智慧,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其實東西方是相通的,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也都是這樣強調內外兼修。人分內外兩個層麵,一個是個人,然後是與世界產生的關係。都是要你先修煉內心,同時對外也要有所作為。不能隻強調自身修煉,而空談聖賢之道卻不去做實際的事情。反過來,也不能隻強調外在的技巧,太過注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修煉。要超越非白即黑的狹隘二分論,這不是教你折中或妥協,而是第三條路,是一種能夠化解兩個相悖事物的極高的智慧的思考。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術兼修、內聖外王()

知行合一,知道的要和行動要一致。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乎你懂得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將所知化為所用。用現代的話講就是知和行的轉換率越大越好。

什麽是知行合一

我們在《知行合一在年輕人中的應用》對知行合一有過詳細的闡述,大家可以搜索此文,在這裏我隻做簡單的介紹。

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間的王守仁提出,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

王守仁心學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簡單說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人認為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容易的,實踐是很難的,有人認為知難行易,領悟道理很難,實踐很容易。比如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悟道是很難的,但執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王守仁卻認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誌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知與行的辯證關係正所謂:自古多智者,智者之缺,多在缺行,而勞者多困,困在不知。知行合一強調理論要聯係實際,否則,誠實變成了迂腐,信用招致欺淩,道德更成了枷鎖。

知行合一的現代化解讀

知行合一並不是空洞虛幻的哲學思想,而是實用主義,適用於各行各業。它博大精深,可以從各個方麵來解讀。例如可以理解成:學以致用;知易行難;曲線救國;變通;以良知為基礎,大智慧行事;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誌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隻有大目標,而沒有具體可執行可分解可測量的步驟,隻是空談。

我們在係統地解釋知行合一之前,先反思一下傳統聖賢之道的弊端,而知行合一的好處是可以避免這些弊端。

例如,追求傳統道德經、莊子、孔孟之道思想的年輕人。往往是隻有名,沒有利,如海瑞、於謙等清官一輩子被打壓,窮困潦倒,還有堅持理想的梵高等藝術家也都是這樣悲慘的命運。活著的時候收不到效果,往往到老年或者死後才有效果。這些好歹是史書留名的,更多追求聖賢之道的人更糟糕:空洞的聖賢理論不但不能在現實中應用,還成了負作用,所以這些人大半生都是平庸度過。並且追求聖賢境界的人,往往冷漠、清高,眼高手低,隻愛陌生人而忽略身邊人或事,往往以善小而不為。連自己都混的很平庸,更不要說幫助別人了。

知行合一的好處

每個年輕人都有過這樣的痛苦經曆:剛步入社會的時候,滿懷抱負想要改變這個世界,卻發現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輸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卻是另外一套準則。所以麵對殘酷的社會,是堅持理想抱負,被排擠打壓,甚至成為先烈,還是隨波逐流,同流合汙呢?

而知行合一就是兩全的辦法,既堅持理想和正義,又能成就大事。

運用知行合一工具,可以名利雙收;可以現實應用,及時獲利;可以名垂千古,史書留名。利用知行合一這個工具,可以打敗比自己強大一百倍的敵人。最後對自己來說,領悟知行合一,是一種極高的精神享受,其玄妙的快感,比任何精神藥品都要過癮。

知行合一思想的創始人王守仁跟其他的聖人、哲學家最大的區別,就是他不是理論派,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論加實踐派。他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政務和軍事活動。王守仁就是在實踐中完善心學和知行合一,並最終悟道,修出來的。他跟其他聖人或哲學家最大的區別,就是他不是理論派,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論加實踐派,他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政務和軍事活動。王守仁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知行合一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僅僅是死了以後才出名,而且活著的時候也風光,有權有勢。王守仁就是這樣,他最大的官做到了南京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級別。

單打獨鬥,不成氣候,知行合一更適應規模化社會發展

徐階、張居正、孫中山、蔣介石等都受知行合一思想影響。他們給現代年輕人一個重要的啟示:好人也要結黨。誰說結黨就是壞事,誰說好人就不能結黨?自古以來好人都不喜歡拉幫結派,信奉君子之交淡於水。這也是好人的命運往往是被惡勢力打擊或陷害的原因。好人覺得自己身懷絕技,能技壓群雄,而不用依靠別人,所以更願意獨來獨往。而貪官都喜歡拉幫結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是萬能的,因此可以容忍同黨中其他人的缺點。

為共同理念而聚到一起的是結黨,為共同利益而聚到一起的是團夥。團夥做不大,也不長久,經常鬧內訌。國外兩黨製的國家之所以富強,是因為有為共同理想的兩組人進行良性競爭。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古代官場,是社會最大的組織。為官之道,就是入世,講究的是為人處世,要平衡各方麵最實在的利益。所以更多講究出世準則的聖賢之道,在官場並不適用。在官場堅持聖賢之道的人,往往被視為迂腐,不懂變通。而知行合一是對聖賢之道的改良應用,它最先在官場起到作用,發揮光芒。

聖賢之道更適合出世,知行合一更適合入世

在古代,人類活動的範圍比較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很鬆散。古代一個人的成功,可以跟其他人合作不深的情況下獲得。聖人很少有當官的,他們處江湖之遠,所以可以獨善其身,可以講究與世無爭,去追求個人的超凡境界。

但是當今人類活動範圍大大擴展,社會變為規模化發展。隻有形成組織,得到更多的人幫助,才能取得成功。並且你需要與人合作,也需要與人競爭,在競爭中合作。這個時候,講求與世無爭、空洞飄渺的聖賢之道不能解決現實中與人打交道的問題。

而知行合一和聖賢之道最大的區別是,聖賢之道側重的是個人,是自己去知去行,可以很少和別人發生聯係;而知行合一是不僅僅自己的知與行,而是注定和身邊的人互動,發生關係,影響其他人的行。所以,知行合一就成了最適合當今年輕人為人處世的準則。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術兼修、內聖外王()

道術兼修,道是道理,術是謀術。道是做人的原則,是不變的,術是做人的技巧,是需要多變的。隻講原則是迂腐的,隻講技巧是淺薄的。用現代話講,就是做人的戰略和戰術要統一。

這個社會隻有極少數人有達到事業高峰之美妙感受,大多數人的失敗,正是因為隻學習外在的技巧,而沒有注重內心的修養,由此迷失了方向,降低了追求。

道術兼修也可以叫道術合一。但是,很多人都沒有分不清道與術的區別,甚至以為術就是道,或者隻空談道,而不懂術,結果寸步難行。

做人的道理是道,生存的技能是術。

現在年輕人太過於學習技能或專業,而忽略了學做人,或者學了一些做人的技巧,而沒有注重內心境界的提升,並且也沒有把品德和技巧兩者合一。其實,術無道則不立,心道為本,道術合一,則無堅不催也。

很多人以為,成功主要是靠我自身的技能,然後我再掌握一些為人處世的技巧。認為成功是80%靠技能,20%是靠做人。但是實際情況是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做人與技能的比例其實是有一個年齡階段的分配。人在年少的時候,要多學本領,技能是進入社會的入場券。但是以後,做人就占了主要。從總的人生來說,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大學教授隻講道,空談戰略,而生意人隻講術,隻講賺錢。結果大學教授還比不上一個小學文化的生意人賺錢多。

做人的境界是道,做人的技巧是術。

很多政治家隻注重權謀之術,沒有追求的人自然會成為貪官,而真正做大事的人講道的,例如曆史名臣,都是同時也注重自身修養的,例如曾國藩等。道可以讓人成聖,術可以讓人成王。心中沒有大道的人注定難成大事;更不要說成賢成聖;縱然一時成事,也隻能是混世魔王或亂世梟雄,終為世人所不齒。

很多人就以為個人成功是需要學習做人的技巧,以為80%靠技巧,20%靠品德,其實品德和境界才是主要的。80%靠品德,20%靠魅力。

人的理想是道,實現理想的方法是術。

道是方向,術是實現道的途徑。人活著需要吃飯,但是人不能為吃飯而活著。道是講人為什麽而活著,術是人為了活著而采取的辦法。

有些人一開始就有宏偉的理想,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卻往往挨餓很多藝術家就是這樣。這是因為戰略不是戰術,不能用戰略的那一套思維去應用在戰術上,在具體實現上需要變通,需要學會另外一套規則。甚至很多時候,需要一邊追求理想,一邊找一個不想幹的職業謀生存,例如很多藝術家兼職開飯店。

實現道需要懂得變通

僅僅有戰略還不夠,需要有戰術來支撐實現它。無論多麽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隻有變通,隻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麵對不同的環境,要學會尊重不同的遊戲規則。因為不同的遊戲有不同的規則,你需要按各種遊戲的規則去玩。你不會試圖按一種規則去玩所有遊戲,同樣,不同的組織、不同的行業都有不同的規則,你要學會適應用不同的語言。例如,官場要適應並善用官場的規則,商場要適應並善用商場的規則,學術界有學術界的規則。不要試圖用一種規則去麵對不同的行業,聰明、幸運的人往往輕視遊戲規則的重要性,總是依著自己的性格來,再聰明的人如果不熟悉一個遊戲的規則也很快就會玩完,你足夠聖人不懂官場的遊戲規則同樣也會碰壁,而專門鑽研遊戲規則的小人反而獲勝,換句話說,小人在掌握遊戲規則方麵比你更專業。

君子往往空談道,而小人隻知道追求術

自古以來,都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和小人最大的特點,是君子迂腐,墨守成規,小人多變,不擇手段。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區別,是君子注重自身的修煉,喜歡空談戰略,關注的是遙遠的理想;而小人隻關注別人,習慣搞戰術,搞政治謀術,關注渺小的眼前實在的利益。

說白了,君子與小人,就是境界之分。做君子很難,經常吃虧,做小人卻很容易獲得短期利益。但是沒有大境界的人是無法成就大事業的。翻開史書,沒有一個小人可以有善終的,例如秦檜、嚴嵩等。也沒有一個境界不高、貪婪算計的人能成大事的。而分析所有古今中外成功的人,清一色都是有很高的境界,而不僅僅是因為有能力。當然成功人士要有良知,否則就變成希特勒一樣的塗炭生靈的魔頭。

道術兼修,成就大業

做人的最高智慧不是讓你在君子和小人中間取折中,而是要超越君子和小人。不僅要自身修養,還要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知行合一、道術兼修、內聖外王的好人。

境界高,心胸寬闊才可以廣納賢才,收獲人心,成就偉業。君子有信仰,小人沒有信仰,沒有信仰的人不會精益求精。而一個人隻有在追求高境界過程中,才能更有動力不斷學習,完善自己。人一旦從量變到質變,就可以產生無限的力量,和無限的吸引力,成為內聖外王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國藩。

一個人,隻有為他人做出榜樣,他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產生質變到量變的巨大效應,表現在商業上就是麥當勞,和麥當勞同時起步的有很多飯店,但是其他的飯店隻講術,隻有麥當勞道術合一,從戰略到戰術的標準都高到一定程度,這樣就可以全世界複製先進經驗,產生乘法效應。道術兼修的人,就好比一個麥當勞,有無限大;而隻講謀術的人,頂多隻能做成一個大飯店,而無法再做大。

道是內在,為長期,術是外在,為短期。成功的人跟不成功的人智商沒有區別。成功的人在很年輕的時候養成了成功的習慣。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做人最忌諱的,是太有身份感

    做人最忌諱的,是太有身份感 文/淨靜 1 有這麽一則古代笑話: 有個才子家道中落,從之前的三餐大魚大肉淪...

  • 做人最高境界

    <h2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 0px 5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