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8*

精選陶行知的故事[78句]

陶行知的故事

1、記得兒子幼兒園學了一個繪本故事,大概內容是孩子知道今天是媽媽的生日,所以早早的起床想去去給媽媽煮雞蛋。

2、陶行知的四塊糖果的故事

3、這並不是糖的魔力,有時候使用溫柔的手段也能起到雷霆的作用,這就是寬容的力量。

4、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很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5、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男生驚疑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裏,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

6、一位小和尚翻牆而入,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隻得站在原地,等待師傅的責備和處罰。

7、老禪師也不聲張,靜靜地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個時辰,果真聽到牆外一陣響動。

8、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裏散步,看見院牆邊有一張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翻牆出去了。

9、媽媽說:隻要你願意改正,還是一樣愛你。………

10、最後才小心翼翼的說出:如果我把你最喜歡的盤子打碎了你還愛我麽?

11、小雞啄米姥姥家有4隻小雞。今天,我把米撒在地上,叫它們來吃。第一隻小雞啄了幾顆米就走了。第二隻小雞身體一彎就啄到米了,它還沒吃飽就去找第一隻小雞了。

12、真正的愛,是用寬容的愛溫暖的看著他們慢慢成長,而不是"拔苗助長",期待他們快快"結果"。

13、陶校長這時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14、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再去批評孩子,無異於是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隻會是不近人情;孩子呢?可能因為害怕,出於自我保護,可能會說謊、狡辯,這樣就適得其反了。

15、在這個時候,我們就一定要寬容的對待孩子。

16、但並沒有,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做法類似,讓孩子自己主動承認錯誤,主動去改正錯誤,我們父母可以試試這樣的方法,對於孩子而言,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17、行,是行動,是實踐,是親身體驗。知,顧名思義就是知識,在這裏應該是動詞,學習理論知識。陶先生強調“親知”,即從“行”中得來,親身得來;而不僅僅是“聞知”,從師得來,或從書本得來。

18、在這個時間內,我們可以想象到這個孩子的內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會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麽,會對他說些什麽等等。這樣便形成了一個自我的精神交鋒。這個學生已經不是低年級的學生了,他有一定的判斷是非的能力,從多方麵,多角度思考之後,他便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

19、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台,不慌不忙地從箱子裏拿出一隻大公雞。台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幹什麽。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

20、一說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曉。

21、當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後,便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勇敢地麵對錯誤、承認錯誤,主動地改正錯誤,同時孩子還學會了要勇於承擔責任。

22、四顆糖的故事

23、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隻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24、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25、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26、通過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在犯錯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他們會感到害怕、心虛內疚、提心吊膽。

27、?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

28、媽媽說:我永遠愛你。

29、這時,陶行知說話了:?各位,你們都看到了吧。你逼雞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裏,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讓它自由自在,它就會主動地自己去吃米?

30、我們做父母的,要戴著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優點,而不要戴著顯微鏡去找孩子的缺點。

陶行知的故事

31、有時候無聲教育要比我們嘮嘮叨叨的效果大很多,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32、有一次陶行知做演講,陶行知走上講台,並沒有講話。他從包裏抓出一隻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公雞喔喔地亂叫。台下聽眾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接著,陶行知從口袋裏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雞的頭,逼它吃米。雞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雞掙紮著仍不肯吃。接著,陶行知輕輕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隻見大公雞抖了抖翅膀,伸頭四處張望了一下,便從容地低下頭吃起米來。

33、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時間掌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34、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

35、他的“行知”認識論對於我們的現實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而且我們可喜的發現了一些改變。

36、陶行知的四塊糖果的故事如下:

37、?孩子問了很多問題,比如把地板上弄的都是水你還愛我麽?把顏料灑在地上你還愛我麽等等。

38、這四顆糖分別是用來獎勵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在當代其實是很可取的,在曾經很多人教育孩子都是用嚴厲的方式,這隻會造成孩子叛逆的性格。而這樣鼓勵的方式反而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及認知正確價值觀。

39、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40、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麵,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

41、其一,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有些學生已經走出課本,走進生活,以更直接的方式參與學習。他們通過親自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係。物理課,化學課,生物課,學生不再是聽老師在那枯燥乏味的講,而是自己親自做試驗得出結論。我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方式。

42、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名為陶行知。

43、育才小學校長陶i行知在校園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當即斥止了他,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裏去。

44、其實這就和我們平時教育孩子一樣,父母不厭其煩,滔滔不絕,自然難免老調重彈,囉裏囉嗦。

45、陶行知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例如:小孩子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等等。例子很簡單也很有說服力。

46、潤物細無聲

47、在外了解情況後他回到辦公室,發現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接著又掏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該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

48、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

49、滴水穿石,勝過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潛移。

50、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製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

51、我之所以從小時候就記住了陶行知,是因為“四塊糖”的故事。陶行知當小學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製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行知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裏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男孩一驚,不敢抬頭。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陶行知不愧為著名教育家,他的“發糖教育法”,也成為中外教育史上的經典範例。一個男孩在校園裏拿磚頭砸人,無論其有什麽理由,也屬嚴重的違紀行為。但陶行知卻“發糖”以獎勵,而且不是一塊,是四塊。而仔細讀過這個故事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兩點奧秘。第一,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錯理由。男孩拿磚頭砸人,是因為被砸的那個男生欺負女生。這樣看,砸人完全是為了主持正義,隻不過行為過當而已。理解對方,支持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和分析問題,才能夠說服對方。第二,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改之意。既然人家及時住手、及時到辦公室、及時承認了錯誤,還有什麽理由抓住不放?任何一個人犯了錯誤之後,都會有一個後悔期。這是他們最痛苦的時候,也是最需要別人理解、同情和安慰的時候。如果批評過當,甚至諷刺挖苦,傷其自尊,就很容易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或者當場頂撞,或者自暴自棄。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改變。無知可以變成有知,單純可以變成複雜,莽撞可以變成老到,粗魯可以變成細膩,怯懦可以變成勇敢,小氣可以變成大度,蠻橫可以變成理智。變與不變,大變與小變,既取決於自己,也取決於家庭和學校。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會創造無數的奇跡。因為寬容是一服靈丹妙藥,能夠在關鍵時刻矯正學生們的人生之舵。

52、結果不小心把媽媽最喜歡的盤子打碎了,孩子就去問媽媽:媽媽,是不是我乖乖的你才愛我呀。

53、孩子說:要是我做錯了事情呢?

54、他的原名是陶文浚,在大學期間,他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影響,在19歲時給自己改名“陶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於實踐。

55、之後,他逐漸認識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實踐才有認識。於是在43歲時,又改名“陶行知”。

56、這時那名男生已經已經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麽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57、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製止後,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

58、所以,教育學生或者孩子時不應用訓斥、苛責、打罵等傷人自尊的方式,而應平心靜氣,換位思考,旁敲側擊,對比設喻,導化對方心理。很多時候,微笑比嚴酷更有力量,賞識比批評更具激勵。滴水穿石,勝過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潛移。

59、寬容是最好的愛

60、?它是解決問題的一劑良藥,可以維護孩子的自尊,給予孩子安全感。

陶行知的故事

6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教孩子學任何一樣本事就跟喂雞一樣,你越是強迫他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越是達不到效果。如果我們給他一定的空間,讓他自由、主動地學習,充分地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效果反而會更好。

62、自我教育是一個學生的自我教育是一個學生自我內心體驗,他是學生自己認識並糾正不良行為的過程,它比教師采用說教而是學生糾正不良行為的效果要好很多。再者它是一種內心體驗,是學生自己認識到的,所以在今後的日子裏,如果這個孩子在遇到類似的事件,當他要解決事件時,內心中就會有一個正確處理事件的航標,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個事件對他今後的健康成長也有一個鋪墊性的作用。

63、其二,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上課不再是填鴨式的,不再是按照“講授--接受”的模式上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主人,他們已經從被動的聽課者轉變成主動的參與者。因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我們教師上課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創設情景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

64、怎麽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裏塞。大公雞拚命掙紮,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

65、第三隻小雞最聽話了,它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就被突然闖來的小雞撞倒,翻在地上。它很生氣,就跟那第4隻小雞打架了。這就是我姥姥家的4隻小雞,怎樣?有趣吧!我可喜歡它們了!

66、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我遲到了是因為我去調查了當時的情況,知道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67、案例中,陶行知先生處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這個事件的時候,陶行知先生沒有采用大多數教師常用的批評教育方法、講道理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等方法使學生認識並改正自己的錯誤,而是給了學生一個充分的時間。

68、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長時,一天,在校園裏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及時製止同時令這個學生去自己的辦公室。

69、家長越說越起勁兒,孩子越聽越煩,有的想躲開,有的頂上幾句:"別說了,知道了,知道了。""煩不煩人啊!""我改就是了!"效果不會好,然而家長下次照說不誤。

70、通過陶先生改名,我們可以看出他教育理論認識論的轉變。從盲目---到“知行合一”---到“行知論”。

71、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可能無聲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更加有力量。

72、男孩當時心理肯定害怕極了,少不了一頓批評或者叫家長或者受到懲罰;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裏了。

73、教育就像喂雞一樣

74、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獎勵感化教育,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讓一個闖禍的孩子心甘情願的主動認錯。

75、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將一隻大公雞帶入課堂,然後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不吃。他又掰開雞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裏灌,大公雞拚力掙紮。後來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撒了一些米,自己向後退了幾步。一會兒,大公雞自己啄起米來。

76、?如果這個師傅批評懲罰了這個小和尚,他可能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還是會偷偷跑出去,然後就認為大不了在被師傅訓一頓或者懲罰一下,有什麽可怕的。

77、陶行知又向會場掃視了一圈,加重語氣說:?我認為,教育就跟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因硬灌給他們,他們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去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麽,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78、如果我們想讓學生“參與”,“動手”和“研究”。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讓自己從“教書匠”變成“研究型教師”。雖然我成不了陶行知那樣的“偉大人民教育家”,但我可以以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來從事我的教學之路。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精選陶行知的故事[78句]

    陶行知的故事1、記得兒子幼兒園學了一個繪本故事,大概內容是孩子知道今天是媽媽的生日,所以早早的起床想...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