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2*

《西行漫記》讀後感

  《西行漫記》讀後感

  文/子歸明

  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紅軍早期革命紀實報道。

  一、《西行漫記》是一本什麽樣的書

  《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今陝甘寧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紀實報道,先後在當時的國內外報刊連載,後來集結成書。書中描繪了當時的地理人情,刻畫了很多樸實的紅軍形象,也描述了許多紅軍早期革命的曆史事件。跟我們曆史教課書上的內容對比,就像是看一場電影大片那般暢快。

  關於書名,還有些小的曲折,書名第一稿是用英文寫的,翻譯成中文時,為了在當時的白色恐怖背景下掩護身份、便於傳播,才起名《西行漫記》。

  二、這本書有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第一,它附有大量當時拍攝的人物照片。這是最珍貴的曆史資料,因為這些照片無法重拍,無法修飾和篡改。這些照片也是從其他書籍和渠道無法獲取的。在這些照片裏,有黨和軍隊的領袖,有普通士兵,還有很多普通的群眾。而奇妙的是,如果用當時的眼光來看,後來新中國的主席和開國元勳們,從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群眾相比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還沒讀書,光是瀏覽這些照片,就會讓人遊走於現實和曆史之中,有著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畫麵感。

  第二,因為它的成書時間是1937年,它描寫包括黨和紅軍領導人在內的各色人物所用的語言,完全沒有建國後書籍那種避諱政治領袖的語言風格,而是極其平實的語言,讀來就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畫像。比如,書中描寫脫掉長褲乘涼和捉虱子的領導人,描寫笑容憨厚的彭德懷和朱德,描寫一個叫向季邦的小紅軍被人取外號像雞巴的故事。當你沉浸在這些故事當中,你會發現,那些開國領導人和革命先烈,也如我們普通人一樣,在炮火衝天、戰鬥你死我活的革命歲月,他們也有狗血的兒女情長和生活的雞零狗碎。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作為普通人,看罷這本書,會有一種超然應對現實各種困難的豪邁感在胸中油然而生。

  第三,書中有多名新中國偉人和名人的獨家自傳。寫當年的偉人傳記的書很多,但由偉人自述形成的自傳,獨此一家。書中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徐海東這些大人物的自述傳記,還有一些小人物的自述故事。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旁觀偉人的曆史境遇,洞悉偉人的成長心路曆程,對於我們在新時代如何過好這一生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三、這本能帶給我們什麽

  第一,是勇氣。從作者寫作此書的經曆來看,作者可以說是一個勇士。1936年6月,國共內戰正酣,日本全麵侵華在即,西安事變尚未發生,作為一個資產階級報刊的記者,是一種怎樣的曆史擔當和毅力,促使他不顧生命安全,深入紅色區域,成為報道中國紅色區域的第一個外國人呢?靠的不是勇氣是什麽?而從故事本身來說,促使黨和紅軍從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到建立閩贛革命根據地,到五次反圍剿,到兩萬五千裏長征,再到建立穩固的陝甘寧邊區,一路走來,屢敗屢戰並最終站穩腳跟的,是什麽力量呢?那是千千萬萬革命先驅的勇氣。如果把自己代入那個曆史年代,我們會有那般的革命戰鬥勇氣嗎?這是我們需要叩問自己的命題。

  第二,是信念。從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領導人,本身已經有較好的家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為什麽要放棄安穩的生活,輾轉艱苦的山林河穀,冒著槍林彈雨堅持革命呢?再看那些普通紅軍戰士,為什麽甘願吃苦,甚至像強度大渡河那樣明知一定會犧牲仍然勇往直前呢?是信念,是為了全國人民得解放,過上太平日子的信念。如今,我們已經享受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生活,我們心中,還有那種信念嗎?

  第三,是踏實過好生活的心境。讀書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回歸自己的現實生活。讀了這本書,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為革命殫精竭慮的偉人,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那些為國捐軀的勇士們,跟我們一樣是個普通大眾。我們現在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他們的負重前行。我們現在享受著他們的恩澤,隻有踏實過好現實生活,不辱先人,不禍後代,才是對他們艱苦抗爭歲月最好的告慰。

  新中國的曆史是由偉人和千萬革命先驅書寫的,但與此同時,他們給我們寫好了曆史藍本,等待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去續寫輝煌。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西行漫記》讀後感

    《西行漫記》讀後感 文/子歸明 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紅軍早期革命紀實...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