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9*

《矽穀之謎》讀後感

  《矽穀之謎》讀後感

  文/活力少女

  上周六在博庫書城看書,讀了一半《矽穀之謎》,這幾天斷斷續續讀完了整本書,再一次對吳軍博士感到非常佩服。

  《矽穀之謎》算是《浪潮之巔》的續作,主旨是分析矽穀之所以為矽穀的原因。很多人或媒體會將矽穀形成的原因歸納為氣候好、有大學(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舊金山分校)、風險投資、政府扶持、知識產權保護等,其中Google原CEO施密特就是氣候說的支持者之一。

  吳軍博士分別就每一個觀點進行了再分析和解讀,逐一否認了這些原因,並承上啟下,分析了矽穀的發展和獨特之處——叛逆和對叛逆的寬容、多元文化、拒絕平庸,以及矽穀的企業文化——寬容失敗的文化、扁平式管理、工程師文化、不迷信權威、擁有改變世界的情懷,進而再進一步分析和對比了工業時代的科學基礎和信息時代的科學基礎,將矽穀的形成歸功於信息時代的三論,即控製論、信息論、係統論。

  我是第一次了解三論的整體概述,以下是我個人的簡單理解:

  控製論主要是在過程中隨時根據反饋做出改變,對應於工業時代自上而下做決定的機械式思維;

  信息論則是引入負熵,因為一個不變的環境中熵隻會越來越大,就像一個公司或一個部門一定要多引入新鮮血液和想法創意,不然就會走下坡路;信息的傳播依賴於信道和帶寬,跨國公司的形成基礎就源於帶寬的擴大,比如文化傳播的帶寬擴大了,我們才能欣賞全世界範圍內的好歌,飲食文化的帶寬擴大了,我們中國人就知道了國外是吃漢堡的,也因此我們才能吃到肯德基麥當勞,信息論完美的契合了矽穀公司都是跨國公司的現象,同時對應於工業時代流水線的工作方式;

  係統論則最好理解,最佳例證就是iPhone,即便iPhone並不是各項性能都是全球最佳,但作為一個整體,它依然是全世界最好的手機,對應於工業時代所有零件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很好的整體的機械式思維。

  《矽穀之謎》開篇前,李開複博士寫的序中說,吳軍博士用三論來解釋矽穀的奧秘可以說顛覆了人們的普通認知,讀完本書之後,確實有這種既令人驚喜又深以為然的感覺。矽穀也許是一個做事思維和做事方式偏烏托邦式的地方,更像是一個全世界範圍內的試驗田吧,同時也深深覺得,中國是不可能出現矽穀的,北上廣深都不可能,就更別說杭州了。

  目前《怪誕行為學》和《美國眾神》在讀,下次去書城想把吳軍博士的《文明之光》和《大學之路》買了,繼續學習和閱讀。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矽穀之謎》讀後感

    《矽穀之謎》讀後感 文/活力少女 上周六在博庫書城看書,讀了一半《矽穀之謎》,這幾天斷斷續續讀完了整本...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