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

《悉達多》讀後感

  《悉達多》讀後感

  文/反求諸己1994

  我在《箱庭療法》一書中讀到了自性化這個心理學名詞,剛好手頭上黑塞的《悉達多》一書也讀近尾聲。在我看來,黑塞書中描寫的主人公悉達多,他就是在追求和實踐著他的自性化。

  我在網絡上查詢自性化的解釋,如下:一個人最終成為他自己,成為一種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於他人的發展過程。主人公悉達多正是如此,年少離家、追隨過佛陀、沉浸過人世,後來在擺渡人的指引下思索追尋,最後也成為了一個擺渡人,成為了他自己。書中這樣描述他與佛陀的相遇和相離:這位佛陀奪走了我的一些東西,悉達多想,他是剝奪了我什麽,可賜予我的更多他奪走了我的朋友,這個朋友原來聽我的,現在卻信奉了他。然而他把悉達多送給了我,把我自己送給了我,在我看來,悉達多的這番悟道十分精妙,他不是一個盲目追隨他人的人,他聽從著自己內心,即使與自己一同修行的朋友信奉了佛陀,即使千萬人跋山涉水來求教於佛陀,悉達多也沒有因此被敬仰蒙上雙眼。他說道我無權對別人的生活做出評判!我隻需要為我,對我自己一個人做出判斷,做出選擇,做出舍棄。

  悉達多是堅定的,從離開家庭走上苦行僧式的生活開始,他沒有動搖過自己的心,雖然不曾清晰地呐喊出我要什麽,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他清楚我不要什麽。反觀自身,我是一個內在修行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人。大學時,我才開始懵懂地去認識自我。我在心理被試的經曆中漫想,在友誼、愛情、親情的建立和破碎中探求,在初入社會、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中思考,和悉達多一樣,我離開家庭後,才開始了自己的修行。但我的修行卻很飄忽,很容易跟隨,很容易放棄,有點像悉達多對商人迦瑪斯瓦彌的評價——他和我一樣聰明,可他心裏沒有歸宿。是的,我缺乏自己的思想體係,記得曾經在朋友圈轉發過一句話,核心意思就是一定讀書,否則自己的思想隻能來自於親戚朋友了。原句很犀利,直戳心髒。那時候是四年前的冬天,我剛簽完工作,意氣風發,但直麵內心也會意識到思想水平不高的殘酷現實。

  從我開始真正生活的時候,我就像一個搭積木的小孩,曾經和父母一起搭好的那個城堡被推翻了,或者是我的建造材料出現了改變,我要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自己搭建了。但是在搭建的過程中,我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新接觸的觀點產生了碰撞,我頻頻回頭尋求父母親人的指導,也慌張地追隨人生的新鮮感。讀完悉達多的故事,我感覺他好像就是完全脫離了以往一樣,循著自己的光,一路前行不曾回頭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但同時,這場修行,他也迷惘過,在與拉瑪和商人的生活階段裏,他自如地享受著世間一切,但到了那麽一天他幡然醒悟,又像當初離開家庭一樣,再一次地離開。我的路還會把我引向何處喲?這條路愚蠢癡傻,彎來彎去,也許是一直在兜圈子唄。隨它愛怎麽著怎麽著,我願意順著他走下去,多麽灑脫,就像我敬仰的東坡先生。行文至此,我內心豁然開朗,我也要像悉達多、像蘇軾一樣接納我的生活,我糾結著、焦慮著、不安著,這是我看到了未來,但沒看好現在的原因吧!現在的我,你不必,你已經是我的驕傲了!

  我前年夏天閱讀過《自卑與超越》一書的部分章節,其中提到真正的生命意義在於個人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生命的意義在於懂得關注他人、與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難時,能不用損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決。在書中,悉達多與家人、與朋友、與佛陀、與拉瑪、與擺渡人、與兒子等等人物交往,這都促進了他自我認識的深化。這對我也是啟發和要求,在與人合作這方麵,我很欠缺,但是目前我還沒有掌握到合適的改進方法。日後,我一定要多閱讀一些合作的書籍,以期進步!書寫有益,思考尤佳,明達有益,忍耐尤佳。

  以上,就是我初讀《悉達多》的感悟,我還會再讀,相信會有新的見解。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悉達多》讀後感

    《悉達多》讀後感 文/反求諸己1994 我在《箱庭療法》一書中讀到了自性化這個心理學名詞,剛好手頭上黑塞的...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