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翻譯及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本文選自《東坡樂府箋》(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丙辰】熙寧九年(1076)

  【達旦】早晨;白天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宮殿前左右豎立的樓觀。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經受不住。

  【弄清影】弄:賞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何似】哪裏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但願】但:隻。

  【千裏共嬋娟】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雖然相隔千裏,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禦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麽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裏,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一:

  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裏麵。從創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餘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後彷徨山澤、經曆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後嗬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後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歎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於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故嗬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鬱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於丙辰(1076)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複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明乎蘇軾此詞問天的創作源流和具體的創作心境,再來審察這首詞,就容易把握其心理的細微變化,並由此窺測出其複雜的人生意趣。詞的上闋主要表達了政治失意後入世與出世的矛盾心理。見月而問天,追月而遲疑,在天上與人間徘徊不定。這與蘇軾主儒術而不迂腐、參佛老而不沉溺的思想特點是分不開的。所以據說宋神宗讀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乃有蘇軾終是愛君的感歎,並以此量移汝州。(《歲時廣記》引楊湜《古今詞話》)是看到了蘇軾對人間的摯戀之情。至於是否真有愛君的意思,就難以一言遽定了。值得注意的是,蘇軾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所展示的語言方式和矛盾心態,曾一時為眾人仿效,如黃庭堅之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隻恐花深裏,紅露濕人衣,以及趙秉文之我欲騎鯨歸去,隻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等等。模仿的痕跡很深,但意趣與蘇軾相比已遜一籌。

  下闋從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宕出,專寫人間一路,小序中兼懷子由之意也隨之拈出。換頭三句實寫月色照人之形,轉、低、照三字寫足月光移動之神韻。無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懷弟之意隱約而出。接下五句又跳出個人思緒,由個人之離別聯想到普天下人之離別,使詞的境界陡然提升。不惟自慰,實兼慰人,意思愈轉愈深。煞拍兩句從謝莊《月賦》之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裏兮共明月化出。雖然月圓人未圓,但明月千裏,同此天空,則人若得生命長久,自有與月共圓之日。全詞情感數折,而意思層深,而在矛盾中歸於曠放則是此詞的情感主線。昔胡仔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餘詞即或不必盡廢,而東坡此詞自當高出一頭。其《天問》之遺(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和從太白仙心脫化(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的寫作特點,使他的奇逸之思和開合之筆成為後人歎賞的對象而傳誦千古。作此詞六年後,蘇軾又作了一首中秋賞月的《念奴嬌》詞: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 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曆曆。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

  其情景與前闋皆相仿佛,但意趣已自不同。前闋之矛盾曲折、境界開闔在此闋則化為一股清曠之氣。劉熙載曾說: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藝概·詞曲概》)這句話移之以評前闋中秋詞,就顯得片麵了,而用之來評此篇,倒是再精當不過了。

  賞析二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係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麵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裏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