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7*

名人傳讀後感5000字

  名人傳讀後感5000字(一)

  我們之所以感到憂慮是因為心不夠堅強。

  這本厚厚的《名人傳》沉澱了近百年的精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三部名人傳記組成,每個人不同的經曆帶給世人不同的思考。如果說有一張思考分布圖,那麽在我的腦海中,貝多芬占據了至少一半的麵積。封麵上的那幅貝多芬畫像曾在音樂教室被我仰視了無數次,利劍般的眼神似乎能衝破一切萎靡、陰霾。從小,我聽著貝多芬的樂曲,彈著貝多芬的樂章,認定他就是音樂的代表,隻知道用偉大來形容他,卻從沒想過他背後的故事,曾經,我隻看到了他獻給世界的輝煌的一麵。

  我了解貝多芬很遲。就在不久前,語文課本裏的一篇《貝多芬》讓我帶著好奇打開了《名人傳》,還翻看了《約翰·克利斯朵夫》,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慘,人生於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悲苦的童年,支離破碎的家庭,騷亂不寧的社會,欺騙了他的愛情,沒有朋友的孤獨,還有張牙舞爪的病魔,一次次把他逼向絕望。就連我,也讀著膽戰心驚,不住地希望有一絲回轉。

  這是一個充滿悲劇的世界,貝多芬得到的災難多了些,如果隻是這樣,這疊紙上就不會出現這些文字了。慘不是個好的形容,重要的是,貝多芬沒有在疾病和苦難的鐵砧上倒下,他永遠受著磨難,正是因為他的毅力,才使他的心強大,進而鑄就了偉大。他無處安置他的心,便交給了音樂,但是,樂章中沒有浸透悲愴,歡快與熱情的節奏依然存在,而且絕大部分的經典樂曲,都是在他耳聾後創作。他用信念把頹喪轉換成驕傲,即使創傷深深銘刻。人們現在享受的能熏陶靈魂的音樂,便是他用痛苦換來的。

  而他隻有在自然中才能獲得慰藉,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在此悲苦的深淵裏,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讀到最後,我隻剩下敬仰。

  我有時捉摸不透自己。即使沒有煩心事,看太陽落下也不禁心情低落,站在寢室樓裏看長長的走廊越看心越慌。晚上睡不著靠在窗邊看校園外的樹木、路燈、居民樓,再回頭望黑乎乎的寢室,其他人都早已熟睡,忽然覺得到處空落落。隻有到了白天,有好朋友圍著說笑,這些怪怪的感覺才會消失。看了貝多芬的故事後我終於明白,是心不夠堅強。

  傅雷說:療治我青年時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鬥意誌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的成長中給我影響最大的是貝多芬。人生總有那麽一步,離開養尊處優的地方,去領略真實的苦難。不經劫難,即使得到享受,也隻是浮華。而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經曆苦難,與貝多芬相比,我們遇到的困難小得多,一跳就能跳出這個坑,還有那麽多人可以傾訴,也是從領悟到這一點開始,我似乎有了一股力量。明白自己該幹什麽,才會擺脫困境。有時聽了許多大道理,真正的困難擺在麵前卻手足無措,也許,要自己找到那一個信念,向著自己的夢想,去挑戰、奮鬥,才能蛻變。

  待到學期結束時,總體的成績不值得我開心,也沒有讓我很失望,隻是其中我要衝滿分的一科帶了點缺憾,發下考卷的那天晚上,還是感情控製了理智,幾乎是滿腔悲憤地寫完反思,有種恨透自己的感覺。最忍不住的還是淚水,邊寫邊打濕了紙。也許,變堅強的過程真的很難。不過,每當哼起貝多芬的樂曲,即使是《悲愴》,也能讓我看到那個在水深火熱之中依然抬著頭眼裏射出堅定光芒的貝多芬。不朽的,是他排列的樂符,是他征服命運的靈魂。所以,不幸降臨時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時,人類中閃耀的星星與你同在。


名人傳讀後感5000字(二)

  這個寒假,我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這本書,從中我得到了許多,感觸良深。

  傳記中向讀者展示了三位藝術大師不朽的一生,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畫家,一個是小說家,他們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出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作者所想表現出的是這些天才他們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如何克服那幾乎讓他們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的痛苦,而他們之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曆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羅曼·羅蘭把這三位偉大的天才稱為英雄。

  羅曼·羅蘭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那些在體力或智力方麵出類拔萃、冠其同輩者,而是心靈偉大的人。因此本書大部分描述著主人公們麵對人世的災難時的心理對話,他們那種麵對痛苦,麵對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堅毅,才是讓人所意想不到,所震撼的,而不是他們所獲得的那些成就,或榮耀。

  主人公之一:貝多芬。是當代乃至現在仍十分著名的音樂家,他一生中創造出許多經典的作品,使後人為止震撼,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中所經曆的痛苦,或很少有人知道他雖如此有名,卻過著非但不富裕而十分貧困的日子。他整個一生好比風雨交加的一日。最初是一個明淨的早晨,隻有幾陣懶洋洋的熏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隱伏著一種威脅,一種沉甸甸的預感。突然間,巨大的黑影掠過,悲壯的雷聲使沉默的空間可怕地轟鳴,疾風怒吼……沒錯,貝多芬說:惟其痛苦,才有歡樂。那麽,我倒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首曲子,曆經了平穀開端,接著有雄壯OK,過程中卻滿是坎坷崎嶇,卻悄然無聲地結束此曲,留給人極深地意味。

  主人公之二:米開朗琪羅。是當代著名的雕塑家,他的一生為家人服務,為他人服務,卻是痛苦並極其被動地做著自己本該熱愛的事情——雕塑。他被逼著雕塑自己不願意完成的作品,隻為了提供給家人足夠的財富,他覺得為了家族,他賣身為奴也在所不惜。而他自己熱愛並向往於完成的作品,他卻始終沒機會完成,或是在戰爭中被毀。他一生中沒有一天是休息的,他不斷生活在亢奮的狀態之中。體內聚積著的旺盛精力讓他痛苦,迫使他行動,不斷地行動,難得有一小時的休息。沒有人明白理解他這種病態的活動需求,在別人眼裏他就是個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他的一生是完完全全沉浸在痛苦之中的,但他似乎享受這份痛苦:越是加害於我,我越快樂。憂傷是我的享受。萬千快樂比不上一種苦惱!……米開朗琪羅對工作的狂熱令人疑惑,甚至到了有些自虐的程度,讓人心寒。但他對家人的一片忠心和麵臨災難時仍義無反顧地做下去的精神,使人為之敬佩!

  主人公之三:列夫·托爾斯泰。當代著名的作家,小說家。在托爾斯泰的思想體係中,評斷事物的唯一標準就是‘道德’,即愛心、真誠和善良。沒錯,隻要符合他的道德準則,再平庸的作品或人都會收到他的讚揚。他真誠地希望社會日益完善,對俄國民眾的悲慘處境由衷地感到憐憫和同情,但他既不滿現狀,又懼怕社會動蕩。說到底,他是不願意他所心愛的封閉式宗法製莊園經濟受到觸動和破壞。因而他對社會的批判無論多麽猛烈,都隻停留在道德的層麵,從未深入到社會的根部。他那一廂情願的善良,把一切都簡單化了:他相信完善社會的唯一途徑,是強化宗教意識,普及道德教育,是要每個人在道德上自我完善,消除一切欲念,人人愛上帝、愛他人(包括愛自己的敵人),自然能達到全社會的和諧,實現人類的大同。可見托爾斯泰雖很早就開始研究哲學,卻缺乏哲人的睿智。他沉溺於自己的宗教信念,甚至推演出許多偏激、荒謬的觀點。這是托爾斯泰作為人性的角度失誤的視野觀點,但他作為小說家的偉大成就是無可爭議的,他是世界文學中巍然聳立的高峰之一。

  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羅曼·羅蘭這句話就是對他自己全部作品所作的詮釋。


名人傳讀後感5000字(三)

  寒假中,我閱讀了羅曼·羅蘭所撰寫的《名人傳》,這本書主要以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這三位偉人的傳記主,共分為三部分,而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便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一位偉大的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一生中創作了無數首至今為止仍被人不斷演湊的作品。

  而被譽為樂聖的他雖然有著輝煌的一生,但那些苦難的經曆依然不能被忽視。

  被譽為第二個莫紮特的貝多芬11歲便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1787年又到維也納跟隨莫紮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802年,首次獲得成功,前途似錦的貝多芬卻突然發現,自己的聽力正在下降,甚至變聾!這對於視音樂為生命的貝多芬來說是多麽的殘酷?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夢想,堅持作曲,最終還是獲得了偉大的成就。

  貝多芬的故事也使我連想到了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他們都共同有一個特點令我敬佩,那就是能夠麵對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苦難和挫折。

  而世間現在像他們一樣的人還有幾個,()都是一遇到點困難和挫折便無法堅持下來,被困難打倒卻沒有站起來。沒錯,隨著社會和人類的發展與進步,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對著加大,而這時的我們卻沒法擁有這種麵對苦難和挫折不放棄的精神,誰又能獲得成功呢?

  從今開始,我們一定要像那些曆史偉人學習,學會麵對困哪和挫折,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即使不會是多災多難,但誰的人生又是風平浪靜的呢?所以,我們更應該具有這種精神和毅力!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名人傳讀後感初二

    名人傳讀後感初二(一) 《名人傳》是有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書中寫了世界上三個鼎鼎有名的人物。第一個...

  • 名人傳讀後感800字

    名人傳讀後感800字(一) 名人的生命軌跡,總是讓我們吃驚,傷感,讚歎。我們所知道的音樂家,文學家,美...

  • 名人傳讀後感5000字

    名人傳讀後感5000字(一) 我們之所以感到憂慮是因為心不夠堅強。 這本厚厚的《名人傳》沉澱了近百年的精...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