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浮士德人物賞析

《浮士德》是一部德國古典主義巨著,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這部作品是歌德根據一個在德國流傳很久的民間傳說創作而成,它分上下兩部,全劇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發展變化為脈絡,主要描寫浮士德這一生為探求人生真理的痛苦經曆。首尾沒有情節呼應,並且還以詩劇的形式呈現在讀者眼前。
  
  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發展變化貫穿著整部作品,同時他自己本身也帶有歌德的部分特征,加上作品創作的時代,使得《浮士德》無論是戲劇情節還是人物本身都與當時社會背景及創作者自身的經曆是分不開的。對浮士德個人形象的分析的理論研究已有很多,下麵我想談談我對浮士德這個人物的看法。
  
  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整部作品(上、下部)的脈絡,我認為作品中的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形象,他一生所經曆的五個階段其實是歌德對從文藝複興時期以來資產階級進步人士不斷探索人類真理以及他自身個人經曆的一個總結,帶有一定的象征性。作品分別從學者生活、愛情生活、宮廷生活、藝術生活和勞動生活等五方麵詮釋浮士德形象。在《浮士德》第一部作品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浮士德畢生都在不斷地博覽群書,鑽研各種學問,然而到最後卻發現他的這些學問離現實已經太遠。為了尋求新的人生真理,他不惜以靈魂做抵押,與魔鬼梅非斯特訂下契約,僅僅是為了想去體驗他以往生命中所沒有感受過的東西。當他看到那些大學生們隻是單純地追求物質和肉體上地享樂,他認為這並不是美,可是當他自己沉迷在與葛麗卿的愛情生活中時,卻發生了一連串的悲劇,使得飽受良心譴責的他不得不拋棄葛麗卿,繼續去探索新的人生。這時開始了《浮士德》第二部的作品描述。當他從過去的愛情失敗的痛苦中蘇醒過來時,又因為自己腳下的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激起一股事業熱情,可他看到羅馬帝國裏的皇帝昏庸無能,荒淫無度,臣子更加愚蠢、腐敗,結果導致民不聊生,而自己卻像個小醜似的伺候這些君臣,甚至還要把古希臘美女海倫拘來給皇帝欣賞,除了這些,任何有意義的事情他都不能做,他對政治現實感到失望,他放棄了宮廷生活,再一次開始他的探索,這一次的探索他鎖定為尋找古希臘美女海倫。海倫是古典美的化身,尋找她,也就等於在尋找古典美,當他找到海倫並與她結合生下兒子,一家幸福的生活時,兒子死了,這時的海倫認為幸福與美不能長久結合,離開了浮士德,這又說明浮士德對藝術生活的追求走上了死亡的道路。終於,在經曆了學者生活、愛情生活、宮廷生活、藝術生活的層層痛苦後,他在圍海造田、改造自然的勞動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為人民開拓疆土,讓他們安居樂業,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同時也因為他有參加這個創造性的勞動,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與滿足。浮士德通過一連串的痛苦經曆最終換得了幸福的人生,這是因為他始終對探索人生真理有著堅定的信念,這也是歌德對現實願望的折射,他也是始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的理性主義、人文主義經過一番整理重新回歸到文學的世界中。
  
  然而,從性格方麵去看浮士德這個形象的時候,就會發覺他的性格裏有兩種矛盾衝突。一種是每段經曆的開始到結束,中間的這個過程他表現出了自身對功名利祿本能的渴望,常常讓他沉迷在名利、美色等現實欲望中,也許他的這種渴望,是因為魔鬼梅非斯特利用魔法對他進行控製,但是如果不是出於自身本能,那個魔鬼能控製的住他嗎?另一種是他對探索人生真理的執著,使他最後都能戰勝困難及誘惑,得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與幸福的人生。這就讓我們對他的兩種矛盾產生懷疑。一個常常沉迷於現實欲望的人,為何不被欲望給征服,反而能更進一步地激起他戰勝困難地決心呢?歌德用矛盾的辯證法對兩個矛盾衝突進行分析。他認為,每個人在追尋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無法逃避個人欲望和道德倫理這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恰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假如要我個人在這兩者中做個選擇,也許我也無法選擇。所以對於浮士德個人形象中的矛盾衝突,我們要用矛盾辯證法的眼光去看待它,畢竟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無論浮士德在個人欲望和現實責任中如何做選擇,最終他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及誘惑,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所以說,浮士德這個形象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體,理想中的社會讓他最終是實現了人生的價值,現實中的社會卻讓浮士德式的人還在不斷地探索和發展,不知何時才能夠真正到達理想的國度。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浮士德讀後感

    浮士德讀後感(一) 《浮士德》這個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更迭期的各種衝突...

  • 浮士德讀後感1000字

    浮士德讀後感1000字(一) 第一部1773年開始寫,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臨死前才完成,死後才出版。中間...

  • 浮士德賞析

    淺析歌德筆下的《浮士德》 為什麽要選擇國外作品《浮士德》作為本次作業的分析材料?那是源於一件很偶然的...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