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3*

好學生和差學生真正的差距到底在哪?

  好學生和差學生真正的差距不在學習時間長短、智商高低,在於你是否專注於某件事。定心專注某件事,是造成學生學習差異的重要原因

  老師們帶過班級都能從中得到體會。一個實驗班和一個借讀班上課時,注意兩個班的學生的群體性差異:實驗班學生上課,大部分人都很專注。雖然他們專注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同,如有的喜歡自己思考、看書、動手做;有的喜歡和別人一起討論,在爭論碰撞中得到啟悟,不管怎樣,他們都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另外一個班,上課的前五分鍾是認真的,安靜的,五分鍾後就狀況百出了,有的聊天,有的玩遊戲,有的走神,還有的打瞌睡。經教師反複提醒,大部分學生能再收起注意力聽講5分鍾,5分鍾後就又開始出現狀況了。

  這種注意力不集中情況似乎是個頑疾,無論教師怎樣管教,很大一部分同學就是改不了。

  長期觀察後發現,能否定心專注於一件事,是造成學生學習差異的重要原因,成績優秀的學生,大多能專注於某一件事。

  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能更快捷地了解他們在家的表現。成績優異者在家裏做事都目標明確,有條不紊,都有固定的時間完成作業,而且在做作業時往往能一坐幾個小時不受外界幹擾,直至完成;而學習困難的學生則無論是家長盯、請家教,都不能讓他們認真地、安靜地做事情。所以,做任何事情,專注都是成功的基礎,不專注都是敗事之主因。

  再進一步與家長深入交流,探討上述現象的成因。不難發現,專注習慣大部分是平時養成的,如教師的多次激勵,自我亮點受到肯定後逐漸固化為一種優良的習慣;再如家長的最初嚴管,他律逐漸轉化為自律;還有平時愛讀書遷移為專注學習等等。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知識,而是培養習慣

  導致孩子不能專注學習的觸發點盡管多樣,但有一點都是普遍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教師的教育沒有及時跟上。

  孩子好比小樹,什麽時候澆水、施肥、剪枝都是有很強的時效性的,過期再補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家長們一定要注意,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於言教,如果父母做事虎頭蛇尾、言而無信,就不要指望孩子能養成專注的好習慣了。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平時就要培養孩子把一件事從頭做到尾的習慣,不同的孩子可用不同的方式,有的適合激勵、有的適合嚴格要求,不管什麽方式,都要長期堅持、持續下去才有力量。

  教育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形成一種氛圍,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強製學生由他律逐漸走向自律,是可以培養出專注的好習慣的。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大約隻能持續40分鍾,未成年人持續的時間相對更短,世界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出,隨著新聞媒體的發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們分心的機會。

  生活中有不少人想集中精力卻沒有辦法。這種情況在孩子,特別是男孩中比較常見,所以,培養孩子的專注習慣特別重要。

  古語雲,動若脫兔,靜若處子,是說一個人動起來生動,靜下來安心,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人最可貴就是思想,而思想的寓所就是安靜的內心,安靜的內心外部呈現的形式就是專注的好習慣,沒有專注,一事無成,有了專注,想象和創造才會跟來。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