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0*

鑒史問廉觀後感

  鑒史問廉觀後感(一)

  清官,曆來是百姓的追求與信仰。因為百姓總是那麽的善良,那麽的易於滿足,隻要能被官吏幫到哪怕是一點點小忙,他們都會到處傳揚官吏的好處,即使別人不認同,他們也會堅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幫人民群眾辦好事這就夠了。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百姓的困難,還得能公正的處理糾紛,還得讓自己和家人不貪不占,直到生命的終點。這樣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為的確很難得。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麵無私辨忠奸,江湖好漢來投奔,王朝和馬漢在身邊。相信二十多歲以上的人,絕大多數都對這句歌詞異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鐵麵無私,為民解憂,不畏權勢,大義滅親,讓千年後的我們仍然感懷這位古人,仍然對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說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那個朝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能吏來守護他們,其實現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結,哪怕隻是一個小小的村長,一個街道辦的主任,隻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小麻煩,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所以,清官還是很容易做到的,隻要在為政的崗位上,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個清官夢,隻是因為後來選擇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結肯定是有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門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們打交道時多少都希望他們能很負責地幫自己的忙,而不耽誤自己的時間。過去風氣很不好,總有人把人民群眾不當人,把自己當人,以至於人民和政府之間起了隔閡,有了矛盾。本來和諧的社會,被這些渣滓壞了風氣。這樣一來,人民對清官的期望就更強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現,來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領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麽了,敢在媒體或者街頭舉報貪官汙吏了,這無疑讓清廉之官能夠嶄露頭角,讓他們來維持我們國家的和諧安定,讓人民群眾能夠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說,生活在今天,我們是幸運的。

  打擊貪腐,肅清風氣,讓清官不再是人民群眾的追求,而是變成一種新常態吧!


  鑒史問廉觀後感(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麽,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曆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麵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 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占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說,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並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後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鑒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製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製度的籠子裏,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鑒史問廉觀後感(三)

  看完這集影片之後,沉思良久,清濁之辨的標準是什麽?()孟子說君為輕,民為重,社稷次之。我覺得這應該是明辨清與濁的標準。君,古時候應該理解為國君,但是拿到今天來理解,應該解釋為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層的百姓,今天應該解釋為人民大眾吧。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為官之道是要看輕自己,把人民大眾看得很重,隻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隻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其實這就是詩人總結的清與濁的結果。也告訴了我們,對清與濁的評價,不是決定於我們自己或者某一個人,決定於人民大眾。人民大眾的心中有一杆秤,這杆秤是最公平的。為官者必須認識這杆秤,知道這杆秤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對為官者清廉的寫照。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對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於謙這膾炙人口的詩句道出了人們的心聲,也是他們本人真實的寫照。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得到社會的認可。

  縱觀中國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李隆基對清廉的正確的認識,才出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因為對清正廉潔的正確的認識。曆史上才出現了包公,狄仁傑,魏征等這樣一批為人民所謳歌的清正廉潔的人物。人民的愛與憎是分明的。他們所給予的評價是公正的,合理的。無論你是一個七品芝麻官,還是權傾朝野的將相。就算你是統領天下的帝王,他們也會給你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大明的魏忠賢,滿清帝國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財富恐怕擁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冊上留下的是什麽?是罵名,是臭名。還有陳後主,一曲《後庭花》唱出了家破國亡的悲劇。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句道出了南宋王朝滅亡的根本。盡管他們是將相,他們是帝王,但是他們都無法來改變人民對他們的評判。

  細觀《鑒史問廉》我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鍾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裏之外。隻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蘭,其形雖然樸實無華,其馨久而不滅。腐敗之風若罌栗之花,雖豔麗無比,僅是一時之豔。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鑒史問廉觀後感

    鑒史問廉觀後感(一) 清官,曆來是百姓的追求與信仰。因為百姓總是那麽的善良,那麽的易於滿足,隻要能被...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