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俞敏洪:站在未來的角度思考中國學生的留學前景

站在未來的角度思考中國學生的留學前景
——俞敏洪3月30日在2013中國留學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親愛的各位家長、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剛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張燕生秘書長從未來的角度講了如何計劃我們的孩子學習的事情。我們知道,未來跟現在以及過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們考慮中國的未來就不得不考慮中國的現狀。對於孩子來說,留學也是一樣的道理。

留學能否成功,首先要看孩子的成長路徑

  一個孩子留學能否成功,首先我們要看孩子過去的成長路徑。這個路徑坦率地說不是學校成績,因為學校成績隻能代表學生成功的一個方向,隻能說明他學習能力強或者說明他智商比較高。但從一輩子的角度來說,學習能力強或者智商比較高的人並不一定會成功。我是北大畢業的,又在北大當了整整7年老師,碰到高智商的人太多了。我碰到高智商又成功的人很多,碰到高智商但對整個社會完全不了解的人也非常多。當然,有些高智商且對社會完全不聞不問的人也能夠很成功,這就要看進入什麽樣的領域了。比如說進入一個非常純粹的科學研究領域,就沒有關係。

俞敏洪:站在未來的角度思考中國學生的留學前景

  大家都看過美國的一部勵誌電影叫做《美麗心靈》,故事的原型是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有著精神分裂症的一個人。約翰•納斯•納什本人其實沒有電影裏麵描寫得那麽嚴重,還是挺正常的,但是在別人的眼中已經很不正常了。有人說把孩子送到麻省理工大學要特別小心,因為麻省理工大學基本上是精神病的集散地,據說有一個被錄取的中國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非常低,但隻要坐到電腦前麵,他編程的思維和速度誰都趕不上。當然,這是非常特殊的。我覺得對於大部分父母和孩子來說,都希望過一個正常的生活。那麽,這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僅僅高智商和好成績是遠遠不夠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中國的父母做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努力把孩子培養成廢人。你有沒有發現,中國培養孩子的成功率不到50%,我說的這個成功率不是指上大學的成功率,而是指孩子一生獲得幸福的能力。我發現大量的孩子其實沒有獲取幸福的能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孩子的獨立性是遠遠不夠的,獨立性的不夠來自於孩子成長中由於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關照,並把關注點隻放到孩子的學習上,其他方麵的能力放到了一邊。為什麽那麽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外對個人獨立性的培養比國內大學強很多,這個獨立性不僅僅是生活獨立性的問題,更是思想獨立性的問題,就是自己會不會去思想和思考,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孩子在表麵上有主見,實際上,這種主見是一種驕橫,不是一種思想和思考。

  大家可以發現中國的父母會做出比較荒謬的事情。比如一個孩子在國外開車把人撞死了,父母用200萬美金保釋出來。孩子就覺得我老子在這兒,可以保護我。如果當他有一天去殺人、強奸了呢?父母再大的本領也保護不了。父母這樣做其實是在把孩子往死裏整。用200萬美元把孩子保釋出來,這就向孩子證明了你可以無惡不作。

  所以說,孩子的未來跟從小到大接受什麽樣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這個特別重要。我們的父母應該回過來審視一下孩子的成長軌跡,再從客觀的角度把孩子當作是別人的孩子,看看孩子缺乏什麽,有什麽需要改正的地方,然後跟孩子共同去改正。

是否一定考世界名牌大學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如果決定孩子要留學的話,千萬不要有我的孩子一定要進世界名牌大學讀書的想法。當然,能進世界名牌大學是很好的,能進哈佛、耶魯,孩子既能得到很好的教育,父母也會有很有麵子,這是不用說的。但是,如果說進入世界名牌大學去讀書對孩子產生巨大壓力,這就是有點兒得不償失了。

  如果一定要孩子去名牌大學讀書,除非這個孩子本身有非常強大的意願,他有動力去拚命學習,去考托福、SAT等。但是,即使有這樣強大動力的孩子進入名牌大學的機會也隻有10%,甚至更低。雖然現在名牌大學錄取中國學生的比例上漲了好幾倍,但是想要出國學習的孩子太多,太多優秀的孩子擠在一起,所以機會就少了。比如:原來隻有10個人申請而錄取2個人,現在1000個人申請隻錄取4個人,你想想這個比例是多麽低。所以,雖然孩子有意願,也要做好不能去讀的準備。今年已經有這樣的情況了,孩子按照去年的標準是能夠進常春藤學校的,今年隻進入了州立大學,理由非常簡單,就是競爭加劇了。

  總之,如果孩子本身沒有一定要去名牌大學的意願而父母要強迫他去的話,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壓力。關鍵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去發展。

摒棄出國留學是麵子問題的想法

  父母對於孩子出國讀書要排除一個想法,就是我的孩子出國讀書是一個麵子問題。

  中國父母常會非常驕傲地說我的孩子出國讀書了。10年前中國父母說我的孩子出國讀書了,許多人其實讀的是語言學校,所以,當時有一個關於留學垃圾的討論。現在留學垃圾不多了,因為現在中國的高中生出去讀書基本上能夠進入國外的正規大學。雖然有讀不下去回來的、有以留學的名義到外麵什麽也不幹的,但這樣的孩子不多。但是,現在的父母口口聲聲是我的孩子要到名牌大學去讀書。原來是隻要出國就行,後來是進入國外的大學就行,再後來是要孩子進名牌大學才行。這裏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有的時候父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的,考慮這樣給父母帶來了什麽麵子。中國人做事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善於從實際的角度和幸福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從有多少麵子來考慮問題。

  比如說女人的心態。一個女人背著1千塊錢的包在路上走就覺得低人三等,如果背一個1萬或者10萬塊錢的包就會覺得趾高氣揚。這就是把外在的東西跟內在的幸福連在一起了。為什麽中國的孩子會開著跑車撞人呢?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從小引導了孩子一個錯誤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外在的擁有等於內在的幸福。其實,外在的擁有跟內在的幸福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還有就是孩子找專業,很多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找。比如張秘書長剛才講了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比如服務、投資等,如果孩子剛好喜歡這個東西,他自己就會往這個方麵去想。如果孩子就是想學文學,但父母沒有從孩子內心想要的東西出發,非要讓他去學投資,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當時要當演員,父母死活不讓他當演員。孩子很堅決,跟父母抗爭了好幾年,從在劇組裏搬凳子開始,後來成為男主角了,孩子很幸福、很開心。父母後來發現這個孩子追求自己內心的幸福這條路是對的,所以關係也變得很好了。我想說,幸虧這個孩子抗住了,而我們中國的很多孩子是抗不住的,因為中國的很多孩子還是願意聽父母的話。

  父母在為孩子留學操心的時候不要隻想名牌大學,要想孩子到底喜歡什麽。其實,孩子進入什麽樣的大學不重要,關鍵是要找出大學的特點來。我曾經拜訪過加拿大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技術學院的飛機修理專業,發現學生們畢業後找到的工作非常好,工資非常高。其實,這就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不在於是大學、大專還是博士生、碩士生,而是說學的東西能不能支持孩子的生存和追求的快樂,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

站在和世界融合的角度看今天孩子的未來

  從麵向未來的教育這個概念來說,我覺得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站在和世界融合的角度看今天孩子的未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地區的概念越來越淡薄,孩子長大以後,區別會更加不明顯了。最近看了一本書《羅馬人的故事》,我覺得寫得特別好,講了羅馬帝國興衰的曆史,總共15本,我現在讀了11本。其政治體製在這裏我就不講了,講講羅馬帝國在希臘以後發展起來了,當時希臘文化上更加先進,羅馬人很崇拜希臘的文明。從文化上看,羅馬帝國當時是世界性國家,羅馬人有自己的拉丁語,但是羅馬人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會講希臘語,並且講得跟拉丁語同樣熟練,羅馬的貴族和知識分子寫東西的時候很多時候不用拉丁語寫,而是用希臘語寫,很多公開場合講話都用希臘語講。這個可以比喻為現在的中國和美國。美國確實比中國先發展起來,現在中國也發展起來了,甚至未來的經濟總量會超過美國。現在,比較一下這個概念,為什麽我們要站在未來看留學?因為未來我們的孩子英語和漢語是完全無障礙交流的,我認為在未來幾十年之內,按照50年來計算,英語依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交流語言,不管是書麵上的還是口頭上的,哪怕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也不能改變這一事實,就是英語作為全世界的交流語言存在。這同當時希臘語已經作為羅馬帝國的重要交流語言存在的概念一樣。

  從這點來說,我們的孩子出去留學,尤其是本科出去留學,四年讀下來能把英語變成跟漢語同等水平的語言。在美國本科畢業的中國留學生中,我通過調研發現用英文和中文寫東西幾乎是一樣的水平,但是去讀研究生這個水平就下降了,雖然英語的書麵水平差不多達到非常好的寫論文水平,但是口頭交流的水平是遠遠不夠的。未來,世界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因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是不可阻擋的,漢語一定能夠作為第二輔助語言在世界範圍之內交流。所以,孩子多學得一種語言能力,其工作範圍就不僅僅在中國,而是可以定位為全球。事物總是此消彼漲,當他們學完回到中國,假如中國經濟衰退找不到工作,一定有別的國家開始興旺起來了,孩子們可以在全球找工作。

  從學習能力的培養來說,國外對孩子培養的角度絕對不隻是知識培養,而是他們的創新能力、思考能力和在學術或者是工作中交流能力的培養。這一點,中國的教育還是落後的。到今天為止,中國的大學對學生的考核依然以期末考試為主,而且由於大學教師的水平的稀釋,再加上中國大學的管理行政化等,這一係列問題導致每年600多萬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中真正的人才非常少,而這些人才中未來要成為世界出色的人才是非常難的。如果中國的教育製度不改革,這種狀況是不會改變的。據說中國初中生的數學水平是美國大學二年級的水平,申請美國研究生的GRE考試中的數學考試相當於中國初三學生的數學水平。按說全世界的數學家都應該產生在中國,可惜的是寥寥無幾。

  中國人的教育中鼓勵孩子尋找不同的答案、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學習應該在中學甚至小學就開始。我做過中國大學畢業生和國外大學畢業生的對照,兩批學生抽樣調查以後發現,思想僵化和思想活躍的對比是非常明顯的,中國孩子的思想是沒有規矩的狂想和瞎想,和國外孩子有規矩的、在框架下的想象力的區別也很大。我們知道,創新驅動背後的創新能力是潛移默化地在每一天的教育中產生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從以上幾個角度來說,我一直鼓勵有條件的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或許學什麽專業不是那麽重要,因為在國外上大學更多的是學習整體上的方法論,而不是僅僅學某一個專業的能力。

  其實,孩子在國內讀書還是送到國外不重要,而是要營造一個環境是特別重要的,在一個沒有獨立思考的環境中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難度是非常大的。我們要刻意地去做這樣一件事情,去刻意營造一種環境。而我們知道,本身有這樣刻意能力的孩子和有這樣刻意能力的父母是非常少的,所以,我們為孩子營造這樣一個未來長遠發展能力培養的環境就變得特別重要。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搬到棺材店就去學做棺材,搬到學校旁邊就去學校學習去了。比如:因為我腰椎間盤突出,醫生就建議我遊泳。在北京,很多賓館都有遊泳池,我就在某賓館辦了一個一年的遊泳卡。因為賓館離我工作的地方也不近,所以難得有機會去遊,一張卡最多用二三十次。大家稍微想一下,如果我到了三亞的海邊,我會不會去遊泳?到三亞的海邊我每天很自然地就可以遊兩到三個小時,並且剩下的時間還能讀大量的書。為什麽呢?因為到了海邊以後那個環境就是遊泳的環境。

  我不是說孩子在國內讀書就沒有希望,在國內讀書是有希望的。但是,在國內讀書也要讓孩子關注我剛才所講的所有要點,這是父母讓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光愛孩子是不管用的,必須要跟孩子一起設計他的未來,以及追求他內心未來可能產生的幸福,這才是我們父母要做的事情。

  我就講這麽多。謝謝大家!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