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蘇軾《蝶戀花》賞析

勵誌詩歌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此作題一作春景。上片寫暮春自然風光。從郊遊少年的視角,由小到大,由近漸遠地展開,極富層次感、色彩感和運動感。天涯何處無芳草,既是對暮春景色拓開一景,又點化遊春少年的惆悵,引發下片境界。下片寫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牆將少年與佳人隔開,佳人笑聲牽動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煩惱。自然春意與人事春情相綰合,優美地表現出在流走躍動的春之氣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戀情之萌動及轉瞬便迷失的悵惘。有聲有色,情韻悠遠,頗富婉媚綽約的風姿。是一篇天韻圓轉的佳作。《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雲: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閑坐。時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蕭蕭,淒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妝又傷春矣。‟遂罷。朝雲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複聽此詞。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這是一首感歎春光流逝、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度於此亦隱隱透出。

上片就眼前所見寫景,寫春光將盡,這實寫。傷春中隱含思鄉情懷。 首句花褪殘紅青杏小,紅花落盡,枝條上留下的是花的殘痕和苦澀的小青杏,既點明春夏之交的時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盡、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規律,雖是寫景,卻仍蘊含思理。 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飛來,戀春不已。綠水環繞山村人家,春情留連不斷。細細品味,殘破、慘淡之情油然而生。既交帶了地點,也描繪出這戶人家的所處環境,空中輕燕斜飛,舍外綠水環繞,何等幽美安詳!人家二字,為下片的牆裏佳人的出現,作了暗示和鋪墊。然而,我們讀詞時,卻必然會聯想到當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爛漫、柳絮飛揚,冰消雪融後的小溪水,淙淙流過山村人家,燕子戲水鬧春,這樣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兩相對照,眼前春的歸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傷!這種情景交煉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筆,正好比一抹彩雲,去留無跡。而這種對春的向往卻在我們心裏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跡。 枝上二句,先抑後揚,在細膩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詞人深摯曠達的情懷。柳絮漫天,芳草無際,最易撩人愁思,著一又字,見得謫居此地已非一載矣。這也是說春歸去的一種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詩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見柳絮,很自然地又聯想到被遺棄的女子,隨風飄搖,沒有空白之處。杏子雖然是酸苦的,但它還是會讓人聯想到落去的鮮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誰還惦記呢?這恐怕就是詞人身世的自歎吧!

天涯何處無芳草,表麵似乎隻是說天涯到處皆長滿茂盛的芳草,春色無邊,實則化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之意,謂隻要隨遇而安,哪裏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和蔣夔寄茶》)。在後來的貶謫海南時期,作者又高唱著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鄉的傷感中蘊含著隨遇而安的曠達。 詩人正自哀憐,滿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雖然去了,可芳草哪裏沒有呢!這正是詩人無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 蘇軾曾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後又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出獄後責受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後,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紹聖三年,他五十九歲時,新黨再度執政,就又先後被貶嶺南惠州和海南瓊州。

蘇軾本是一個很有政治見解的政治家,也並非頑固的保守派。即使在他被貶出官以後,也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關心人民疾苦,興修水利,改進農業生產;鼓勵、培養文人後輩,但卻得不到君主的知遇之恩,始終不被重用。即使如此,仍未改變他對生活的樂觀態度。 他的這種達觀思想,是以老、莊思想為基礎的。《東坡先生墓銘誌》中載有幼讀《莊子》„得吾心矣‟的感悟。《誌林·道士張易簡》中說蘇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以簡為師。《誌林·論修養帖寄子由》還說詞人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少勝解。因此,詞人能隨緣自適,無所往而不樂,不為世塵所囿,正是蘇軾詩詞的理趣所在。

下片抒情,是虛寫。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達牆外行人的失意、惆悵和苦悶。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牆裏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敘寫行人(自己)在人家牆外的小路上徘徊張望,隻看到了露出牆頭的秋千架,牆裏傳來女子蕩秋千時的陣陣笑聲。詞人至此才點出自己的身份是個行人,固然是指當下自己是這綠水人家牆外的過路人,但也有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夫》)的含義在內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隱指惠州遠在天涯海角,則此處的與佳人一牆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嗎?尾二句是對佳人離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無法看到牆內佳人的身姿容貌,隻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孰料佳人此際已蕩罷秋千離去,尚不知牆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這怎不令人懊惱呢!此二句極有理趣,蓋佳人之無情,乃因不知有牆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詞人一生忠而見疑,直而見謗,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啊!

全詞構思新巧,奇情四溢。寫景、記事、說理自然,寓莊於諧,語言回環流走,風格清新婉麗。清人王士禛認為:‘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這正是作者韶秀詞風的體現。《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雲:子瞻在惠州,與(侍姬)朝雲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淒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朝雲的悲泣,是因為她體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曠達與感傷相雜的情懷。此詞在旨趣上與賀鑄《青玉案》(淩波不過橫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蘊著樂觀曠達,這種精神是賀詞中所沒有的。蘇軾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於此!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