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7*

文化苦旅讀後感15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1500字(一)

  還記得新浪上這樣評價過餘秋雨:餘秋雨以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餘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戲劇思想發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於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是的,他的有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裏。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係,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但也有人說他的作品是"文化散文衰敗的標本"。我想我認為是1和2我最讚同了吧,因為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中的給我們的教誨,讓我們銘記在心……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曆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麽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裏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折怎麽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時已是20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家正在醞釀著新世紀的突破。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裏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於創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家投來羨慕的眼光,而敦煌藝術,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裏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裏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紮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裏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幹燥,一會兒石灰已經幹透。什麽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淨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當幾麵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幹幹淨淨的農舍裏,她們婀娜的體態過於招搖,她們柔柔的淺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個道士,何不在這裏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幹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幹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於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裏是鼻子,這裏是手腳,總算也能穩穩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們刷白。畫一雙眼,還有胡子,像模象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隻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麽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是的,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作者對於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滿,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寫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是阿,為什麽作者會這樣?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毀掉那一個個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曆史,曆史!曆史為什麽會被一個道士的手中毀掉?就那樣,一下子得毀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麗的雕像不見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變得灰飛煙滅,不給我們現在的世人觀看的餘地,一個道士,在金錢和權力的促使之下,變得如此的殘忍,做得如此得發狂,我相信,不隻我和餘秋雨先生感到無比的惋惜,相信,在讀《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讀者也會感到深深的歎息和心痛吧……野趣,這就是為什麽《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苦字意義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讓我領悟到了苦字的意義所在,更讓我學會了惋惜,更學會了如何不讓惋惜存在……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曆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這,野趣也就是我想說的了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1500字(二)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裏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曆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曆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曆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曆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曆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歎,但同樣的感歎,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曆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衝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曆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曆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隻有能真正認清曆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曆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並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書裏寫的,有曆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麵,令人為之汗顏。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於廢墟文化的描寫。餘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鍾。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並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麽墳,都標誌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淒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麽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

  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隻要曆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曆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實更高的殿堂,繼續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隻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鍾,感歎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隻有在現代的喧囂中,曆史的寧靜才有力度,隻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生死間的事,沒有人說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徑是可以改變的。死可以逆轉嗎?若有一智者活過百旬,他會做什麽?若一個庸人活過百旬,他又會做些什麽來?至於一個惡人就更不用說了。推而廣之,人口必會猛增,地球要超載了!若這個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減,就太缺乏趣味了,沒有推陳出新的人,這個地球豈不停止轉動了。

  感覺良好不僅對大人重要,對孩子更重要。父母多讓孩子在正麵事物上感覺良好,孩子就容易對正麵事物感興趣。想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隻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調整為在昨天的基礎上前進,真心地為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喝彩就行了。孩子的心靈舒展,才能形成最具發展潛力的好個性,才有機會創建自己的幸福人生。

  書中還提到周弘先生的《賞識你的孩子》是教育孩子的一劑良藥。周弘先生不僅讓先天耳聾的女兒學會了說話,還把她培養成了少年大學生、留美博士生,他的秘訣就是:用教嬰兒學走路、學說話的耐心和信心對待學習落後的孩子,把你不行變成你能行!一份10題9錯的答卷,在他嘴裏竟能變成:這麽小的年齡做這麽難的題,第一次居然就做對了一道……比爸爸當年強多了,再努努力,說不定還能多做對幾道呢!我想,做父母的做老師的若能這樣賞識激勵孩子,再加上用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輔導,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一定能一步一步實實在在地向前進!

  我想那些墳應該有其特殊含義。尤其在墳前一種靜穆的氣氛追憶或沉痛?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縈繞在心頭。古人的墳,秦王陵聞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塚也不失為風流,多少也給旅遊業帶來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婦女置於水深火熱的貞節牌坊,也不知走過它時應該歎息還是讚歎?白雲飄過來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飄走的。晚霞升起來了,紅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閉一閉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長長的腳,有扁長的頭,有狹狹的嘴。一骨碌爬起身來,奔逃回家。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從某種程度上,那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愚昧、守舊,卻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無名牌坊隻落得被人踐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盡管生不算很美,要考慮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的偉人們讓他們的人生終結在那一刹那,淨化了悲劇,同時給人以更深的思索,這樣的離別或許更深刻吧。

  關於墳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就讓餘先生繼續寫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體驗我遠遠還沒有體驗完的人生。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文化苦旅:狼山腳下

    文化苦旅:狼山腳下 狼山在南通縣境內,並不高,也並不美。我去狼山,是衝著它的名字去的。 在富庶平展的...

  • 文化苦旅:吳江船

    文化苦旅:吳江船 我已經寫了一篇《夜航船》。說來慚愧,我自己真正坐老式的夜航船至今隻有一次,不在童年...

  • 文化苦旅信客讀後感

    文化苦旅信客讀後感(一)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獲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