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7*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一)

  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不禁想問什麽是文化?我百度一下文化,各種各樣的解釋在網上流傳,各種關於文化的詞條相繼排列。編輯詞條的不是一個人,這就導致了問題:各家觀點雜糅組成一個定義,各種各樣的定義解釋著同一個名詞,這些都是網上詞條共有的問題。對於文化的解釋,我更傾向文化是曆史的沉澱。無論是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藝科學在內的意識形態,還是文化的物態、製度、行為、心態四層次,都是曆史積累沉澱的結果。

  既然是苦旅,旅途當然就不能是歡樂的。文化的傳承遠比文化形成要艱難。比如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尼羅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都在傳承過程中遭到毀滅,唯獨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綿延千年而不絕。即便如此,中華文明在傳承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文化事物遭到破壞甚至是毀滅,這最好的例證就是莫高窟了。當王圓籙一次次整理他的庭院的時,當外國學者一次次運走用低價購得的古籍時,當中國官吏一次次以資金不足拒絕保護石窟時,我想莫高窟肯定在西北凜冽的風中哭泣。落日染紅了天,血色一般的晚霞猶如中國文化傷口正滴著血呢……

  相對於文化遭到破壞感受到的這種痛苦,在旅途中所受到的舟車勞頓之苦更像是一種曆練,一種在文化麵前的虔誠儀式,餘秋雨拜訪過眾多名山大川,不止一次談到路途之苦,同時也引述了其他古人的路途之苦。相對於古人來說,現代人受的苦就要少得多了,纜車汽車和沿途的旅館酒店為遊人打點好了吃住行的一切,而古人則是自備幹糧,露宿山野,曆經勞頓之苦才能看到期盼已久的山川景色。正是有了這樣的旅行,山川變得不再是山川,而是在一次次迎接遊客中不斷沉澱下來文化。名山本隻是山,有了文化積澱名氣在大了起來。

  《文化苦旅》盡管寫出了文化傳承的不易,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文化也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當它鮮活地呈現在你麵前時,你不會覺得那就是文化,你會覺得那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二)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曆史之盛衰。

  ――題記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裏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曆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曆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曆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曆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曆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歎,但同樣的感歎,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曆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衝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曆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曆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隻有能真正認清曆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曆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三)

  從文化大家的園子裏歸來,被露水打濕的衣領上還帶著花的香氣,腦海裏保留著和這早晨一樣新鮮的記憶。我不揣冒昧地把這些既不連貫。又不準確的記憶寫下來,不知能否對讀書養氣有所禆益。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遊,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裏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曆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裏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曆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曆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曆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曆過一定的曆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歎。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歎。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於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歎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曆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隻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曆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曆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曆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隻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這本書,猶如一片巨大的花園,作為一隻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隻是一點點的花粉。這是要請喜歡賞花的讀者們原諒的。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文化苦旅:狼山腳下

    文化苦旅:狼山腳下 狼山在南通縣境內,並不高,也並不美。我去狼山,是衝著它的名字去的。 在富庶平展的...

  • 文化苦旅:吳江船

    文化苦旅:吳江船 我已經寫了一篇《夜航船》。說來慚愧,我自己真正坐老式的夜航船至今隻有一次,不在童年...

  • 文化苦旅信客讀後感

    文化苦旅信客讀後感(一)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獲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