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7*

西遊記賞析

  西遊記賞析(一)

  文/李澤宇

  1、評價師徒四人:

  孫悟空:正義、神通廣大、自豪

  豬八戒:貪吃、懶惰、好色、正義

  沙悟淨:不急、正義、衷心

  唐三藏:善良、正義、有禮貌

  2、團隊精神給我的啟示:

  團結就是勝利,團結能刻服一些難題。

  3、身世對比:

  孫悟空:石頭—石猴—美猴王—孫悟空—弼馬溫—齊天大聖—孫行者—佛

  豬八戒:天蓬元師—豬剛鬣—豬八戒—佛

  沙悟淨:卷簾大將—沙悟淨—沙和尚—佛

  唐三藏:金蟬佛子—玄奘—唐三藏—唐僧—佛


  西遊記賞析(二)

  文/陳天

  《西遊記》是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至今仍廣為流傳,其中的精彩故事都還記憶猶新。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玄奘怒逐美猴王;孫大聖四海求仙方,觀世音甘露活寶樹;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智取芭蕉扇。可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雖然書中有一些看不大懂的地方,但卻並沒有減弱我對《西遊記》的喜愛之情:調皮機靈,詭計多端的老孫;大腹便便,視食如命的老豬;老實忠厚,謙虛謹慎的老沙;有時心軟,有時固執的唐僧。這些生動形象、逼真的人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

  首先,我想談一談對唐僧這個一向人們褒貶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軟,沒有主見。就等三打白骨精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變,唐僧不辯真假,也不能怪他,畢竟不如悟空的火眼晶晶。可既然悟空已說出實情,並有白骨脊梁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的證明,唐僧就應相信悟空。八戒一向愛和悟空對著幹,在一旁挑釁生事,唐僧果然耳朵軟,信了八戒。悟空不住地叫:師傅,莫念!莫念!聽了都叫人心寒。悟空穿山越嶺,擒妖除怪,跟隨唐僧一行吃盡了千辛萬苦。而唐僧心裏糊塗,不明真相,竟然過河拆橋。第二:言而無信。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中不要悟空做自己的徒弟。還發誓:今後再要你,我就墜下地獄!可當黃袍怪施法將唐僧變為老虎,悟空迎救之時,唐僧隻有感激,但內心更多的是羞愧!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第四:固執,自作主張。以盤絲洞七妖作法為例。唐僧自作主張去化齋,徒弟們好言相勸,()無奈唐僧十分固執,結果成了七個女妖的上門午餐,唐僧這才含淚悔恨。


  西遊記賞析(三)

  文/萌婭

  豬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在沒有被唐僧收為徒弟時,他可是天上大名鼎鼎的天蓬元帥呢!.可是,他偏偏喜歡上了月亮仙子嫦娥,並向嫦娥表示自己的一片真心,可嫦娥早有心上人了,天蓬元帥竟然在蟠桃會上調戲嫦娥。結果被玉帝知道了,憤怒得將天蓬元帥貶入凡間,投胎做普通人,但因為出了差錯,我們的天蓬元帥竟投成了豬胎,盡管成了豬,天蓬元帥還是不改貪美的性子,在高老莊喜歡上姥爺家的小姐,還被發現了自己是頭豬,多虧悟空和師傅來到了高老莊,收了豬八戒做第二個徒弟,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才稍稍改掉了八戒貪美的性子。八戒對師傅其實是忠心耿耿,雖然有時師傅一被抓他就想分行李回高老莊,但他為去西天取經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給我帶來了一絲快樂和輕鬆。八戒並不是好吃懶做,他也做過很多好事!在黃風嶺除虎精黃風嶺上的那個老虎精,雖說隻是黃風怪手下的一個先鋒,但足智多謀,竟然從悟空和八戒眼底下捉走唐僧。後來他被孫悟空追趕,逃命途中正好遇到八戒,被八戒一耙打死。雖然救不了唐僧,卻讓黃風怪少了一個得力助手。在智激美猴王裏,這是豬八戒在取經路上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在師父被抓、悟空被逐、沙僧被抓、龍馬受傷的危急時刻,豬八戒並沒有想回高老莊,而是冒著被悟空打的危險,來到花果山。一向笨拙的他,使用了一次激將法,將悟空連激帶騙請出了山。哈哈!雖然悟空被趕與他有關係,但這次八戒也算將功贖罪了。在枯鬆澗救悟空在紅孩兒洞前,孫悟空被紅孩兒的三昧真火燒得全身烏黑,大聲喊叫,最後暈了過去。沙僧還以為他死了,急得大哭。而八戒卻很鎮定,給悟空喂了點水,還給他按按摩。竟然把悟空救醒了。不然,不知道悟空什麽時候才能醒,唐僧什麽時候才能得救。在稀柿衢開路悟空除掉蟒蛇精,師徒們準備出發時,一條堆滿爛柿子,臭氣熏天的山穀卻擋住了去路。是八戒不嫌髒亂和臭氣,變作大豬,用嘴拱開了一條道路,不僅使師徒們順利西去,還為當地人民除去了一塊心病。我不禁說:真棒!真厲害!其實豬八戒在西天路上的功勞還不止這些,每次除妖,哪次少得了八戒的參與?即使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我們的八戒,可不隻是一個貪吃貪睡貪財貪色的懶豬,還是一個給人帶來快樂和勇敢,鎮定,機智的好豬呢!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 《西遊記爸爸》讀後感

    《西遊記爸爸》讀後感 文/馬文博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篇作文,作文的名字叫《西遊記爸爸》現在我把它介紹給大...

  • 一年級西遊記讀後感

    一年級西遊記讀後感(一) 讀了《西遊記》這本書很受感動。《西遊記》這本書主要寫了孫悟空不平凡的出生,...

  • 關於西遊記讀後感

    關於西遊記讀後感(一) 唐朝時期,有一位高僧去很遠的地方取經。許多許多年過後,明清時期的吳承恩寫下了...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