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8*

把自己照顧好,是你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

你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嗎?

你還在為自己沒變成“應該成為的樣子”而沮喪嗎?

請記住:悲喜總是同在。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離不開這本書裏告訴你的秘密:

自我關懷是愛和勇氣的源泉,是讓生命強大的唯一方式。

---《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作者克裏斯汀娜.布萊勒博士是哲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博士,也是靜觀自我關懷中心成員、培訓師,她以開創性的理論成果配以經典案例的通俗解讀,讓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讓生命越來越強大。

讀卓別林寫的《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時,我慢慢感受到真實、尊重、成熟、自信等品質都是回到自身需要的表現,剛好與這本《自我關懷》的主旨不謀而合,書中解讀自我關懷就像媽媽疼愛自己的孩子那樣愛自己。它是普及靜觀心理學的入門讀本,淺顯易懂,通過三個主人公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會自我關懷,及時覺察、審視我們的內心,關注當下感受,學會與自我聯結,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與自己負麵的情緒相處。

作為一本關照心靈的入門圖書,《自我關懷》提供了一係列的練習,以使我們“像鍛煉肌肉一樣鍛煉自我關懷的能力”。

針對當前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因壓力過大、對自己要求過高而產生的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書中從三個典型案例著手,深入淺出地分析情緒低落、害怕、恐懼等負麵情緒產生的原因,提供了簡潔實用的自我關懷訓練方法。這種訓練不僅可以改善我們個人的生活質量、提高幸福指數,還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們說,《自我關懷》這本書是當下歐美備受推崇的成功人士心理自助指南,書中的觀點:“把自己照顧好,是你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外麵沒有別人,隻有我們自己”,仔細想想,我們何嚐不是困於自己預設的陷阱,我們的眼光總是在往外看,看別人,看這個世界。我們在乎別人的眼光,將自己的評價拱手讓人,讓他人操縱情緒,徒然增添煩惱。我們一生大多由別人主宰意願,幼時父母,長大還有羈絆,我在那裏?

記得素黑說過,最好的伴侶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內心。不能享受孤獨的話,便不能接受生命,無法好好愛自己。必須從享受孤獨的體驗中建立愛的力量。當你能自處自愛時,你才有能力戀愛,好好愛自己。

學會愛自己,踏上自我成長之路,“你做錯了,你不夠好”的聲音慢慢從耳邊消失,從沮喪中抬起頭,不再將自我的價值、成功、對錯,評價權交給別人,用別人的標尺,丈量自己,認識自己,開始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不急於渴望別人的讚許,明白陰影、完美是事物的一體兩麵,不再片麵的割裂雙方,那時候,你才真正成長了。

如果有人將克製自己的情感視作堅強的表現,那麽他肯定是誤解了堅強的真正含義。真正的堅強是接受自己的情感,打開心門,讓它們進來。

受傷後在安靜的角落舔舐傷口,幾乎是所有動物的本能,那麽人類呢?

在霓虹迷離的都市行色匆匆的時候,在安靜無人的房間孤寂難掩的時候,生命的節奏如同高速運轉的生產線,定時、定點、定刻度。人活得越來越不像個活物,屬於動物的本能喪失殆盡。想想都是悲哀,動物尚且能夠自我安撫,人類卻連療傷的渴望都沒有了。

在當下的語境中,強調自我關懷這個詞,似乎有些心靈雞湯的味道,“傻瓜式的關懷”?如克裏斯汀娜•布萊勒在《自我關懷》中所言,“傻瓜式的關懷”是以屈從為特征的,這種“偽關懷”的驅動力量是害怕被人否定,伴隨著的是更加萎靡不振和恐懼。對自我需求的壓抑和犧牲,是對自我的首先放棄。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麽能奢望別人來愛你?

自我關懷也不是自我憐憫,不斷反芻痛苦,隻能讓我們深陷坑洞,無法自拔。

那麽,自我關懷究竟是什麽?克裏斯汀娜•布萊勒給出的答案是,當我們麵對困苦與磨難時,能夠像對待愛人或其他陷入困境的人那樣,充滿善意地關懷和照料自己的能力。

實現自我關懷,先要“敢於落入黑洞”。萊昂納德•科恩曾在一首歌中唱到:“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壓抑、否認和排斥自己的負麵情緒,反而會導致黑暗的進一步擴大,在最深的洞底,消耗了我們最大的能量,使得人的自我價值感更低。

當整個人活得極其卑微,恨不得鑽進地縫裏的時候,需要一個陪伴者、拯救者、引領者,他敢陪我們墜落黑暗,能將我們溫柔攬入懷中。我們可以對他無保留地敞開內心,更可以完全信任地伸出手,讓他牽引我們向重返光明的路途。這個人是誰?在哪裏?這般貴重的人,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向內尋找生命的擎托者、尋找生命的智者,是自我關懷的終極目的。

承認人生本苦的真相,是走向自我關懷的開始。痛苦、疾病、衰老、失去、失敗以及受傷,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活著已是艱難,更應善待自己。

在此之上,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羞恥心、錯誤、痛苦、憤怒,“沉入我們心靈的陰暗角落”,接受本來的“我”的樣子,以理解、安慰、接納、寬恕的心去喂養自己,一點一點找到自己的痛處,將它們慢慢柔軟。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