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9*

比起油膩的中年,平庸才是你我無法直麵的傷悲

文|趙曉璃

寫在前麵的話:

 

最近這段時間以來,“油膩”這個詞夾雜著“猥瑣”與“中年”,在朋友圈裏引發了深遠的回蕩。

 

按照發展心理學的觀點,35-60歲這段時期被稱為“中年期”,這個時期的人格特征漸漸趨於穩定成熟而圓融。

 

作為一枚如假包換的中年人,實話說,油膩對我和同齡人而言實在太正常不過了,事實上,中年不油膩才是不正常的。

 

所謂“油”,是指不論從體型還是經濟等方麵而言,這個年齡段的多數人正處於職業發展的小高峰,有的甚至開始了事業期,但毫無疑問的是,很多人的生活蒸蒸日上,滋滋兒冒油;

 

所謂“膩”,是指不論工作還是婚姻上,早就過了悸動而青澀的年紀,也漸漸明白了很多世事,隨著能力和智慧的日積月累,很多問題對他們而言慢慢沒有了挑戰感,不免有些乏味。

 

事實上,真正讓中年人感到恐慌的,是比起那些油膩且自信爆棚的同齡人,驚詫地發現自己進入了“枯竭期”——

 

精力枯竭、經驗枯竭、機會枯竭、幸福感枯竭、成就感枯竭......上有老下有小,而未來卻不知在何處......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當年的你我也曾意氣風發義薄雲天,可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麽,讓我們一步步走向平庸?!

 

 
 

篤信“選擇大於努力”,注定做不好選擇

 

谘詢者孫玲(化名)即將步入不惑之年,按照她的話來說,這些年來的困惑反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了。

 

當我翻看她的職業經曆,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這位十五年前畢業的大學畢業生,道路卻越走越坎坷。

 

十五年前,孫玲畢業於國內一所師範類院校的中文係,那個時候的就業壓力不像今天這般激烈,根據專業,孫玲很快找到了一所中學,在那裏做起了中學語文老師。

 

不到五年的時間,孫玲漸漸開始厭倦了這份工作,她覺得每天麵對一群乳臭未幹的孩子們,實在是看不到任何進步,眼看著身邊去企業打拚的同學們一個個混得風生水起,而自己隻是一名微不足道的中學語文老師,內心總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惆悵。

 

“玲,想當年你在我們班裏怎麽也算是個學霸啊,你要是出來幹,我們這些人還不得喝西北風啊?”一次同學聚會上,大學室友阿芳說了這麽一句話,很多同學紛紛點頭附和,連連稱是。

 

孫玲的內心再也按捺不住了,沒多久就向學校遞交了辭職報告。

 

 

出了校門的孫玲暗暗發誓,這次一定要好好選擇,今後要讓這些同學對她刮目相看。

 

聽說房地產行業很火,孫玲決定要去房地產行業大展拳腳。

 

經過一番波折,正好有家剛成立不久的房地產企業正好缺人,願意給她一次機會。

 

然而現實很快擊碎了孫玲當初的抱負。

首先她看到數據就頭疼,而這份工作需要她每天閱讀大量的經濟、政策、整治等方麵的報道,特別是房地產行業信息,需要對本地樓盤廣告等信息進行搜集,讓她倍感吃力;其次是撰寫項目宣傳資料,那股“濃濃的商業氣息”讓孫玲很不喜歡並且打心眼裏討厭;最後,這份工作還要她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孫玲和他人發生過幾次衝突之後,她的境遇越來越尷尬了。

 

不到一年的時間,孫玲就成功地被公司勸退了。

 


幾經輾轉,孫玲找到了一家沒有名氣的私立學校,連起碼的社保等基礎保障都沒有,還動不動用各種考核標準克扣老師工資,孫玲被耗的精疲力盡。

 

後來的孫玲又嚐試過各種職業,但都是無疾而終。

 

按照孫玲當年的觀點——“選擇比努力重要”,畢業十五年,換了好幾份工作,按理說應該小有成就才是,為何一無所成呢?

 

秘訣就在於,沒有能力支撐的選擇不過是空中樓閣,禁不起現實的考量和評判。

 

 

 

不是所有的選擇,都能稱之為“選擇”

 

我們先來看一張選擇四象限圖。

 

根據一份選擇的解決度和關鍵度進行區分,我們將選擇問題區分為四個維度。

 

1、解決度高關鍵度低【不重要且很容易解決】,被稱為“小插曲”。

 

這部分的選擇問題充其量隻是小插曲,適合速戰速決。

 

比如,關於早晨吃包子還是吃油條的問題,在你兜裏有錢的前提下,是很容易被解決的,同時,這個問題本身並不重要,所以,這類選擇不值得你花費精力和時間,完全可以憑心情隨便決定。

 

2、解決度高關鍵程度高【很重要也能夠解決】,被稱為“高價值陷阱”。

 

這部分的選擇都是你的能力能夠達成的,同時對你很重要,才值得花時間仔細進行思考的。

 

比如,對一名學霸而言,TA在畢業時同時收到了好幾所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至於選清華還是讀香港大學,這是TA需要花點時間仔細梳理的問題。

 

3、解決度低關鍵度低【以你目前的能力無法解決且不重要】,被稱為“困難遊戲”。

 

比如,對很多人而言,“後悔藥”這件事就屬於此類問題。

 

就像前文的孫玲那樣,在谘詢過程中一再懊惱說“如果當時不從學校辭職就好了”,事實上,這件事情本身已經發生了,以她的能力根本無法改變過去,同時對於今天的決策而言,這個問題其實沒那麽重要。

 

有些人總是沉溺於過去無法自拔,就是陷入了“困難遊戲”而不自知,白白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4、解決度低關鍵度高【以你目前的能力無法解決但很重要】,被稱為“無底洞”。

 

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都會被這種選擇困擾,而事實上,你若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種選擇壓根不存在。

 

比如,一個剛上高中的孩子天天擔憂今後到底上清華還是上北大,就是屬於這種困擾。

 

事實上,對這名剛上高中的孩子來說,最主要的任務是努力學習,等到有了一定的成績優勢之後,這類問題才變得有意義,否則就是“空想”。

 

前文的孫玲第一步轉型的時候雖然選了熱門行業,但由於她的商業思維、溝通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壓根沒有在前一份工作中得以鍛煉和積累,就妄想通過轉行達到人生巔峰,不受挫才怪。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經常陷入這種“無底洞”呢?

 

 
 

記住,努力才是選擇的基礎

 

斯坦福大學企管研究所創意與創新行銷課程教授、社會心理研究專家,被稱為“矽穀最有創意的人”和“現代選擇學之父”的邁克爾.雷在其暢銷書《成功是道選擇題》中明確寫道:

 

“許多人獲得了財富、榮譽,但內心卻越來越痛苦,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其根源就是最初的選擇出了問題。

 

努力不達標時就用淺薄的腦子“深思熟慮”做出選擇,“一條路走到黑”才覺得自己錯了,太晚了。”

 

邁克爾教授告訴讀者:做出正確的選擇需要步步為營,隻有足夠的人生積累,才能選擇正確的道路。

 

 

正如“選擇四象限圖”揭示的那樣,你隻有在能力、眼界、學識等都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問題的解決度自然會從低變高,那個時候你所走出的那一步,才叫做“選擇”。

 

我們回到孫玲的案例中來。

 

孫玲的錯誤,不在於一開始從學校逃離出來選擇了熱門的房地產行業,也不在於從房地產行業轉向私立學校,更不在於後麵的幾次輾轉,關鍵問題在於,孫玲每做一份工作,都缺乏“事業心”,說白了,就是缺乏應有的職業態度和精神。

 

比如,在孫玲的第一份中學語文老師的工作崗位上,如果孫玲能做到學校乃至整個地區的優秀老師甚至特級老師,情況可能會大不相同。

 

想想看,如果五年後的孫玲已成為教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在權威期刊上發表過很多專業文章,在學校內部負責過一些教研課題並取得了一些成果,我想孫玲的很多同學應該會紛紛對她表示敬慕之情,並且若幹年後,他們會不遺餘力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孫玲的班級裏,到那個時候,她所獲得的成就感、社會地位及威望,一點也會不比企業裏的同學差。

 

事實上,一個人從學校畢業隻是代表TA結束了讀書的征程而踏上另一段征程,後麵這段征程的名字叫“實幹”。

 
 

不要讓你的能力變成一片雜亂無章的草

 

我們還以前文的孫玲為例。

 

要說這些年,孫玲為了改善困境,也進行了各種摸索和學習。

 

比如,她利用業餘時間考了人力資源師認證、證券從業資格證,目前還打算考建造師,為了據說一年幾萬元的掛靠費用。

 

我知道,孫玲的這種做法恐怕是很多人的共同問題。

 

心理學對於能力的定義是“完成一項目標和任務所體現出來的心理特征”。

 

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知識和技能如果不應用於實際完成某些具體目標或任務,則意味著無法轉化成相應的能力。

 

比如一個考取了心理谘詢師證書的人如果連一天的谘詢沒有做過,這紙證書隻是一張紙而已,無法轉變成這個人的能力。

 

按照這種定義和邏輯,不以應用為導向而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就是現在的“屠龍術”:你花了很多功夫學習相應的技能與知識,問題是現實中沒有龍可以殺,這無異於是時間精力的巨大浪費。

 

 

想想看,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終歸有限,如果一味通過考證等應激學習方式積累能力,無視你的實際工作或未來方向,你的能力最終就像山坡上的野草般雜亂無章,最終隻會停留在淺層階段,無法深入更無法形成勢能,最終淪為“平庸之輩”。

 

就像孫玲,如果她當年以特級教師為奮鬥目標,她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下心理學,重點掌握孩子們的成長特點和心理狀態並運用於工作中:在教案的研發和編排上,盡量做到符合這一階段的孩子心理特點,幫孩子們疏導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等等。.

 

如此一來,心理學知識會在她的教學工作上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和價值。

 

 
 

牛人都是做出來的

 

事實上,想要在中年過得豐盈甚至油膩,每個人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將自己的所學和實踐結合起來。

 

谘詢到最後的孫玲終於意識到,第一份工作其實自己並不討厭,如果當初自己真的能夠做到優秀教師的水平,那麽轉行房地產文案會比之前順利的多;即便這步不行,轉到私立學校,由於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拿得出手的成果,完全可以競聘到有名氣的私立學校任職,而不至於淪落到今天這般被動且無力的境地。

 

沒錯,在成年人的世界裏,之所以會在工作十年二十年出現巨大差異,是因為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把命運交給一份未知的“選擇”:他們從來不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事、又到底解決了哪些問題。

 

太多的人做事缺乏耐心,恨不能找個工作從此高枕無憂、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攀登上人生巔峰——這樣的人,未來注定會遭受現實殘酷的洗禮。

 

而恰恰就是在這樣的彷徨、選擇、困頓和徘徊中,他們錯過了學習的黃金時期、錯過了很多絕佳的機會,最終,由於沒有形成自己強大的核心能力,隻好放任自己在重複性的事務型工作中,蹉跎了一生。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