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9*

為什麽要讓收入來決定我們的生活?

文|趙曉璃



M在這次國慶假期千裏迢迢來到預約地點,按照她的話說,這次一定要做個決定,因為時間不等人。

原來,M目前麵臨著一個職業抉擇,那就是,是接受親戚的推薦從事一份自己不喜歡但收入不錯的工作,還是去做一份自己渴望但目前工資不高的工作呢?

看起來,“收入”成為M最大的障礙與糾結所在。

“曉璃老師,本來我是打算遵從內心的意誌,選擇工資不高但喜歡的工作,但最近看到那個‘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係列海報,我又開始動搖了,感覺上麵說的就是我......”M向我訴說著這些年來自己的迷茫與困惑......

我明白,在今天這個時代,有些人為了傳播效果更會寫出一些絕對化的攻擊與評判,這背後的邏輯其實叫做“單因素模型”,而所有的單因素模型都會導致我們認知窄化。

如果你陷入了“單因素陷阱”,比如你認為隻有通過提高收入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多年過去,即便你真的如願以償,你依然會發現自己離並不快樂,甚至離想要的生活相去甚遠。



幾年前我來到了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卻不知自己要往哪裏走。

我一度變成了父母期待的模樣,做著一份體麵而光鮮的工作,拿著一份收入不薄的薪水,但問題是,我並不快樂。

我是重新尋找另外一條路,還是說服自己,繼續麻木地工作?

從收入的角度來說,繼續在原單位呆下去似乎更有保障,但未來發展的希望渺茫;而如果重新開辟一條路,能走成什麽樣又能獲得怎樣的收益,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在迷茫之際,我想到了一位IT界的朋友,他這幾年的變化很大,在我找他約談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家創業型IT公司的高管了。

他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讓我很震驚,那就是“你的夢想是什麽?”

坦白地說,畢業後的很多年,我一直不清楚自己的夢想是什麽,我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異類,或者說,是不是像我這樣的人,不配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他有四個清晰的夢想:

1、登上珠穆朗瑪峰;

2、去南極、北極旅行;

3、在舞台上演一場完整的戲曲劇目;

4、寫一本屬於自己的小說。

在他看來,倘若此生能完成這四件事情,無疑就是他想要的人生了。

“所以,”他一字一頓地告訴我:“你會發現我的夢想清單裏並沒有我現在的工作,工作的意義對我而言就是賺錢,因此為了我自己的夢想,我可以放下所有的情緒,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單位價值,於是這些年,我的收入也翻了好幾倍,等我攢夠了足夠多的錢,我就一步一步去實現這些夢想。”

然而遺憾的是,他的話似乎並沒有點燃我的夢想。

因為我是處於一個抉擇的關口,我需要尋找的是每天都要與之打交道的工作內容與方式,而這種工作內容和方式,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每天的生活狀態。

我做不到這位IT朋友的全然理性,無法完全將生活與工作割裂開來。



我又找到了一位職業生涯規劃師,支付了費用之後,我們約定了時間和地點,懷揣著莫大的希望,我進行了一次職業谘詢。

我向谘詢師大概說了自己的情況,也表明了我這次前來谘詢的訴求,就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選擇。

這位谘詢師當時給我的建議和那位IT朋友如出一轍,大意是我還是應該先提升自己在公司的單位時間價值,等賺足了錢之後,再去發展愛好也不遲。

得到了這個建議之後,我總覺得哪裏不對勁。

我回去思考了很久,漸漸發現,他們給我的建議都是基於他們自身的經驗,但是他們建議的這條路,真的適合我嗎?

他們所建議的這條路,無疑是現實、安全且穩妥的。

問題在於他們不是我,無法體會我的感受。

我之前所做的一切,一言以蔽之,都仿佛是在成全他人的夢想,我唯一堅持下來並且開始有所起色的愛好,就是寫作。

一個大膽的想法湧現在了我的腦海裏,那就是——

我何不直接放棄這份雞肋一樣的工作,坦蕩地做我想做的事情、直奔想要的生活呢?

比如,把寫作變成自己的收入來源?同時開辟新的收入渠道,過一種不一樣的生活?

想到這一點,我有點興奮,同時也有點焦慮。



經過慎重的思考,我重點考慮了三點。

首先我能肯定的是,我和那位IT朋友不同,我無法做到嚴格區分生活與工作,我認為,工作本身就是構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如果工作無法讓我開心,我的生活又豈能開心呢?

其次我明確的是,不論是我的職場發展還是我後來的出書做公眾號,能給我帶來成果的恰恰是我的口頭及書麵表達能力,比起從事具體事務,我更喜歡和人打交道,這種特質其實並不是十分適合從事財務工作的,雖然我已經做了十來年。

最後一個問題,我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呢?

我想起了兩個人。

第一個是我的同學G。

八年前我們同學聚會的時候,G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裏從事設計工作,然而那次和她閑聊的時候G對我說,她想辭職,因為她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驚詫了很久,問她後麵有什麽打算。

她沒說什麽,就說先辭了再說,隻要肯想辦法,吃口飯應該不難。

G和我一樣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然而和我不同的是,G從小就是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她特別擅長做手工,在繪畫等方麵頗有天賦。

她當時拿著工作幾年攢下的積蓄,去世界各地找尋自己的夢想和生活。

如今的G長居在國外一座頗有文藝氣息的小城裏,平時靠給孩子們上繪畫課賺取收入,業餘時間看各大藝術展覽,生活過的倒也悠然自得。

第二個是我認識的一位世界各地四處飛的自由講師D。

D原本是在一家國企過著悠哉的日子,但是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怎麽可以這麽早就過上了退休的生活?他不甘心,於是果斷從國企辭職,經過一番摸索,成為一名自由講師。

有一次,我和D還有另外一個老師一起吃飯,D和我說起自己在台上興奮的感覺,以及每年都會用賺來的錢去世界各地旅遊的驚險與刺激。

末了他問我:“你是否向往這樣的生活?反正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說這話的時候,眼神裏是放著光的。

我從他們的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這個答案說起來一點也不神秘,那就是——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以此為生”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人生。

現實中,很多人都會認為職業之所以影響生活方式是因為收入問題,在人們的概念裏,有些職業掙錢少,就會影響生活品質。

事實果真如此嗎?

有一次,我去一位朋友L那裏做護理,她之前是在一家企業上班,但是她愛美的天性在企業裏根本得不到發揮,便辭職做起了美容行業。

身邊有一位享受護理的大姐,不停地勸說這裏的美容師們轉行,說美容師沒有什麽發展,掙的也不多。

若不是因為我認識L,我恐怕也會和這位大姐一樣抱持著堅固而落後的觀念。

據我所知,L轉行到美容行業之後,源於對美容的悟性和熱愛,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做到了高級美容師,她服務專業態度也好,點名讓她做護理的客戶越來越多,她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並且還有了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像老板一樣開美容院。

她很佩服她的老板,因為她的老板也是個女人,從創業至今開了好幾家分店,錢賺的並不少,我也見過他們老板,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完全和二十來歲的姑娘一樣,每天對生活懷揣無限的熱情,事業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條。

是啊,我們太容易以一己之見去揣測他人的生活,但是卻忘了一個最樸素的道理,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一件事情,隻要你真的做好了自然能掙錢。

相反,如果你不去分析自己想要什麽以及自己的特質,哪怕是一個看似很有“錢景”的行業,比如金融,如果你不喜歡你會連努力的意願都沒有——你永遠隻能做個最底層的崗位,每天都在混日子,上班如上墳,你永遠不可能賺取高收入,這才是真正的“浪費生命”。

重要的不是你從事了什麽高薪的行業,而是你是否熱愛這個行業,因為唯有熱愛,才能讓你抵抗多年如一日的重複、枯燥與繁瑣,而當你用心琢磨,真正把一件事情做好了,自然能賺到錢。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

我們在選擇一份職業的時候,也在側麵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你不努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不得不去花時間應付你不想要的生活。

後來的我既沒有按照那位IT朋友的忠告也沒有按照那位谘詢師的建議,而是選擇了內心的那條路,如今的我主業是寫作與谘詢,副業才是培訓。

幾年過去了,曾經給我進行谘詢的那位谘詢師有一天頗有感觸地對我說:“沒想到這幾年你成長的這麽快,遠遠超過了我;另外你還出了一本職業規劃的書,我在想我是否應該向你學習、走出原有的環境和體製呢?”

我越來越篤信這麽一個觀點——

“所有生命都將在某個節點結束,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生命是如此無常,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預知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所以與其擔心未來,犧牲現在去為那些可能的意外做準備,還不如好好地用心把每一天過好。人這一輩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當死亡來臨時,你突然發現自己從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過。”

在給M的谘詢報告結尾處,我寫了這麽一句話——

“世上哪有現成的路給你走?無非是,你走出來了,這才成了路。”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