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2*

清華畢業也買不起北京學區房,那麽拚命努力的意義在哪裏?

  清華畢業也買不起北京學區房,那麽拚命努力的意義在哪裏?

  文/陳曦 複旦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一

  最近北京的房價非常火爆,火爆到我這個在上海讀大學的人朋友圈都被刷屏了——也許是因為我現在正在北京的一家金融機構實習,朋友圈也積攢了一些北京的人脈。

  對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想高考金榜提名的大家來說,現在提到任何高考、學習、奮鬥以外的東西,都顯得極其不合時宜。

  但是我必須告訴大家的是,在我的同學、同事中,在清華、北大、交大、複旦這四所人稱清北複交的中國頂級名校的學生中,悲觀的情緒正在蔓延,因為北京和上海的房價,因為這兩個城市巨大的吸引力漩渦和無情的住房、教育成本。

  北京的房子已經瘋狂到什麽程度了呢?

  我的直接領導,本科清華電子係,碩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老公清華計算機係本碩,兩人均工作2年,家庭稅後年收入近50萬人民幣,在北五環供一套70平米的小房子,總價500萬。

  這套小房子還有300萬貸款沒還,按理說這兩個人再過5年也能還完,但是不幸(或者說幸運)的是,女方懷孕了,一咬牙決定要生小寶寶,而北五環是萬萬提供不了好學區的,於是我的領導和她老公,兩個來自南方小城市,智商情商體能各種綜合能力都是萬裏挑一的人,奔波於北京稍微靠近市中心的各大小區,希望能換個房子。

  然後發現,兜裏不揣個1000萬,孩子還是不要想在北京讀個好點的學校了。

  我有北大本碩博畢業、美帝頂尖實驗室做博後的師兄,回國後簽了中科院某研究所,年輕有為,34歲就做到了副教授。我去聽過他在某次國際學術會議上的演講,當時坐在台下的國內外同行都被吸引,紛紛拿著手機抓拍他的講稿。

  那時候我看著站在台上的他,真的是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全身都洋溢著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自豪——不是炫耀,不是驕傲,就是自豪,整個人好像會發光。

  然後他告訴我,他走下講台之後,麵對的就是每月占掉他和妻子兩人月薪大半的房租;麵對的是自己一年的收入,遠遠比不上北京某些很一般的樓盤一個月的漲幅;麵對的是自己的孩子要上小學了,但是不在學區,沒有房子,所以無法讀好的學校,幾乎淪落入打工子弟小學。

  最後師兄選擇了回到大連。那裏剛好提供了一個對口研究崗位,隻是能接觸到的資源,跟北京比比,差的太遠太遠了。

  二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麵對的現實。

  經曆了80年代改革開放潮,92年下海潮,2000年左右的房地產大潮,以及2006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的IT和互聯網風潮,社會財富的分配已經大致定型,說是階層固化也不為過。

  早些年趕上了這些財富潮流的,現在都是成功人士;而沒趕上的,雖然不能說就是loser,但其實也差不了多少——比如我們在六線城市工作了一輩子的父母,以及我們這些拚命努力走出小城市、讀了清北複交、然後去了所謂大公司和名企做高級被剝削者的年輕人。

  憑我的學習能力和學曆(複旦金融本科,專業第一),如果畢業在80年代,估計一畢業就被分配去做省委領導秘書了;如果在90年代,就是企業家中弄潮兒的那一批了;如果在2000年前後,估計會成為最早的一撥開發商;如果在2006年,說不定會是阿裏巴巴的創始人團隊的一員。

  然後我畢業在2017年,光榮地成為了一名金融民工,拿著20萬年薪,租著每月3000塊的15平米的臥室,掙紮在北京的地鐵上——這已經是應屆本科畢業生難得的高薪,難得的職位,難得的狀態了。

  我們能接觸到的機會,比我們的父輩少太多太多了。在我們父輩的年代,國家百廢待興,到處都是資源,到處都是可能,職位俯拾皆是,隻要你有才華肯拚命,北京上海都為你敞開大門。

  現在不是了。現在的我們,付出當年十倍的努力,換回的很可能是我們父輩收獲的十分之一。比如北京的房子,尤其是學區房,2008年是一個分水嶺,之前進入的都是人生贏家,之後的就都是努力十倍換回十分之一的小白了。

  現在還在中學讀書的孩子們,將來會麵臨更殘酷、更無情的現實。

  所以有時候真的是一個悖論:我們拚命努力,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讀了清華北大,然後發現自己的孩子因為沒有學區房而無法接受好的教育。那麽問題來了:既然清華北大畢業也買不上學區房,那拚命努力,努力到考上清北,意義又在哪裏呢?

  三

  真到找工作買房子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會發現,你跟那個不努力不上進但是爹是煤老板是某處長是北京土著有拆遷三套房的家夥之間所有能力的差距幾乎都被抹平了。

  然後就開始崩潰:我讀了985,讀了交大複旦,讀了清華北大,還是一無所有。

  這種崩潰我也有過,大家以後也會有,或者正在經曆。

  崩潰過了之後想想,其實無非就是,之前所有的價值觀認同都建立在讀書好=等於腦筋快=人上人這個邏輯上,結果探出頭去看看社會,發現之前不屑一顧或者從未意識到的金錢和權力才是普羅大眾評判你是不是人生贏家的金標準,然後發現自己其實真掙不了多少,或者說掙再多在北京的學區房麵前也是頭破血流,然後就崩潰了,失落了,人生整個幻滅了。

  我能從這種幻滅感中走出來,還是因為畢設時導師的一句話。

  當時我跟導師吐槽種種對未來的擔憂,年輕人生活的崩潰,導師慢悠悠來了一句:

  不就是嫌掙錢少了嗎?

  我目瞪口呆,然後點了點頭。的確——我們不就是嫌掙錢少了嗎?

  然後導師又說:

  複旦承諾你畢業之後發財了嗎?

  我搖了搖頭。

  複旦的校訓是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複旦是按照這樣的標準來培養你們的。你們學到了專業的技能,高效的學習方式,麵對工作和合作正確的態度。但這些都不與金錢直接掛鉤。你如果想掙錢,盡可以憑這些本事去兌換成金錢,看你自己的悟性;你如果喜歡學術,也可以憑這些知識和態度繼續深造,成為優秀的學者。這是複旦打算教給你們,並且的確教給了你們的東西。不僅僅是複旦,清華北大交大浙大,沒有一家大學的校訓是讓你們發財,沒有任何一家大學致力於教給學生怎麽去掙一年幾十萬人民幣。

  我豁然開朗。

  正如導師所說,沒有一所大學是以教學生發財為己任的。清華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哈佛大學校訓是真理(Veritas),斯坦福大學校訓是讓自由之風吹拂。所有的大學,都致力於教給學生經世致用之學、完善人格之道,而非升官發財的門路。

  四

  我們準備高考的時候,老師和家長總是說:你們隻要熬過這個考試就好了,考上大學就輕鬆了,自由了,開心了。於是我們抱著這次努力可以一勞永逸的想法拚命掙紮,等到上了大學之後,又莫名其妙地擁有大學生優越感,總覺得自己畢業之後就能找到薪水豐厚的工作,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結果在現實中稍微碰壁就惶惶不安,然後開始罵學校,罵985,妄自菲薄,不明白努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意義。

  我知道如果寫些粗暴雞湯,諸如我讀了清北複交之後找了年薪百萬的工作,這都是歸因於我高中時代不斷努力,一定會成功地煽動起大家的情感,然後這篇粗暴雞湯就算成功了。

  但是我不想這樣。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努力這件事,跟你想象中的一勞永逸、瀟灑多金其實並不掛鉤,無論是你在高中時代的努力,還是在大學時代的努力。

  努力是一件持續的、沒有終點的事情。努力的唯一意義,就是讓自己不斷進步,眼界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深入、完備,做事更加認真、負責,知識更加係統、廣博——然後你就會更努力,並且享受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得更充盈的感覺。

  所以麵對高考,我們最應該做到的心態,不是每天持續注入大量雞血,不是把這個考試當作一個擠過去就光輝燦爛的獨木橋,不是每天強製灌輸給自己成王敗寇一勞永逸的想法,不是有一點分數上的變化就沾沾自喜或懷疑自己;而是將高考當作一個督促自己真正掌握中學知識的鞭策,一個努力道路上的裏程碑。

  每個人走過高考,都會帶上她給予的印記,那是我們認真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勳章。

  放平心態,放低姿態,在每一次考試中盡自己所能解答問題,不糾結於這個錯了丟幾分,那個對了又能排到多少名;在平時的學習裏,不囿於分數,認真、深入地思考每一個知識點,以理解、嚴密和熟練的應用作為自己學習的目標。這才是麵對高考,最平和、最坦然、最能發揮好的態度。

  而讀大學甚至工作以後,我們不斷的努力,也許最終真的換不來一套能在北京留下的房子,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到了無比優秀的人,說不定就有人生中誌同道合的伴侶,比如頂尖的北大學姐和聰明的清華師兄;我們為自己的夢想燃燒過、發光過,即便最後沒辦法在最想呆的地方做事,終歸還是會有不錯的歸宿,讓我們繼續夢想,繼續燃燒,比如從北京回大連的師兄,現在在中科院大連物理化學研究所,也做得風生水起。

  也許有一天,你發現這個世界就是超級殘酷,高考完了還有一大堆連續不斷的考試,時時刻刻的競爭;工作中隨時可能出bug,老板要找碴,同事要排擠,你什麽都改變不了。

  那麽至少,你還可以拚命努力,改變自己。

  距離高考還有76天。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放平心態,認真努力。加油,高考可能是你一生中,能遇到的最公平、最不看附加條件、最光明正大的考試了。

Tiny
發現更多相似內容:
{$tongji}